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50亿元国债支持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气候适应行动受全球重视
【基础设施】50亿元国债支持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气候适应行动受全球重视
浏览次数:【783】  发布日期:2023-12-20 18:11:3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项目
 

  据新华社消息,12月18日,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第壹批资金预算2379亿元已由财政手下达。此次下达的2379亿元人民币,包含了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补助资金1075亿元、东北地区和 京津冀 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254亿元、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补助资金(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50亿元人民币。

  虽然只有50亿元用作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这笔资金将支持30个省、市、区及计划单列市的45个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能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这也成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从最核心的气象基础设施入手,大规模推动气候适应能力的建设。

  气候适应能力建设十分紧迫

  当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从而减轻温室效应,减缓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获得应有的注意。然而,全球气候适应能力的建设一直存在重视不够,且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多场破坏性极强的暴雨、强降雨、干旱等灾害给多地造成极大损失。

  1990年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壹次评估报告中明确将适应与限制(减缓)并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项基本策略。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徐华清、周泽宇撰文指出,随着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和风险,并以“风险级联”方式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传递,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要挟。我国位于全球气候敏感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流失达3000亿元左右。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气候变化所造成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发生活安全所造成的要挟将日益严重。但也应当看到,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仍旧存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分析评估不足、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和行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等诸多问题。

  国家适应战略已经开始实施

  继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之后,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明确当前至2035年,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顶尖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重点领域适应任务;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区域不同,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 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更加重视机制建设和部门协调,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财政金融支撑、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

  此次利用国债,推动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适应能力建设提供了契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之前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气候适应是从预警、应急入手,到国民经济规划、区域发展协调、产业合理分布、生发生活设施建设更新等一系列动作。

  现在虽然只是被动性适应,但也为接着的全面应对开了个头,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OP28推动全球适应目标达成一致

  在12月13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贰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缔约方就全球适应目标(GGA)及其框架的具体目标达成一致,确定了世界需要达到的目标,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评估各国的努力。

  其中在早期预警系统方面,大会呼吁到2027年全面普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早期预警系统。在2030年前,全球需要大幅减少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实现气候适应型食品和农业生产、食品供应和分配;实现对气候变化相关健康影响的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高基础设施和人类定居点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等。指出应当从适应周期迭代的不同维度开展适应行动并提供支持,具体包含影响、脆弱性和风险评估;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学习等四方面要求。

  气候大会认为人类在干旱和野火、粮食、海平面、生态系统等方面均将面临由气候变化造成的难以扭转的不良影响,适应措施的加强已然不可或缺。GGA框架反映了全球对适应目标的共识,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钱财、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在适应方面,中国也正加大行动力度。12月6日,COP28的中国角举行了“适应日”主题边会,13场边会涉及早期预警、城市适应、超级计算、气候危机及灾害恢复等方面的议题。

  早在今年3月,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就公开撰文指出,气象基础设施是国家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务必把握适度超前定位,建立气象基础能力升级更新机制,推动实现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同时强调,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把支持气象强国建设并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支援力度。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