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对-焦虑剧本-营销说不
【自媒体】对-焦虑剧本-营销说不
浏览次数:【291】  发布日期:2024-5-25 2:05:50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自媒体】 【焦虑剧本
 

  “人到中年,哪有那么容易?”“不敢旅游、不敢失业、不敢生病,甚至不敢结婚生子。”“我们这一代,被掏空了钱包进入负债模式,已经没有退路。”“35岁之后,我失业了。”“现在这种形势,大家还是多做点准备吧。”……

  相似的台词、逻辑,甚至完全复制的“剧本”,在不一样的端口频繁上演着。

  它们要么唱衰经济的未来,虚构生活中的困难,要么从年龄、情感、工作等层面精准散播负面情绪,有的则从经济大势、财经热点等角度渲染灰心情绪。总之,这些内容通过虚构风险、增强情绪、制造恐慌的形式博眼球、吸流量,而最终的目的仅有一个——卖产品。

  焦虑营销,这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不新鲜的事物。一些自媒体在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社交端口,通过向大众讲述虚假、极端案例,营造压力环境,从而达到博人眼球、收割流量的目的。这种营销,甚至可以结合具体受众特点,炮制出属于这个群体的专属焦虑。

  好比某些以政经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号,其受众多为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收入以薪资为主的成年男性。于是乎,该类自媒体号就从中年男性的“槽点”切入——房子高位入手引发的亏损、家人大病昂贵的治疗费、中年随时被解雇的危险,甚至于孩子将来的教育、自身将来的养老等吸引目标读者的眼球。

  其实,尽管有些是我们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焦虑。不论是卖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住宅公寓,还是卖早教课、健身课,凡此种种,只消将极端案例一般化、复杂因果片面化、现实问题扩大化,就一定能够瞄准一部分人的情感点,并以此收购流量,最终达成营销的目的。

  对读者、网友而言,这些构建在片面、虚构甚至是虚构基础上的焦虑制造,一旦形陈规模,则会进一步对社会情绪造成不良影响。而对于市场,这种焦虑营销则破坏着正常的竞争环境——法规明确不允许贬低竞争对手,但它们却通过压低公众情绪,来实现销售,这显然不合法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而知微研究院在《舆论场深度洞察报告》中指出,2024年第壹季度中,娱乐、社会情绪等议题仍最有流传机会,经济类与社会类同频变化,保持高位。舆论场中,社会类舆论环境始终显现强度高、议题多的特点。该类舆论环境始终积累各类情绪,为多类舆情流传提供土壤。经济类舆论环境强度在相对高位,经济类议题有一定流传能力。该报告建议,在目前宏观经济大环境下,该类舆论及情绪需要被关注。

  不可否认,焦虑的大面积出现,与片面虚构流传脱不开关系。这些自媒体利用广大民众“焦虑的力量”,借此卖出更多商品,谋求私利。这些兜售焦虑的文章在自媒体平台上泛滥,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大V们的流传,由于其自身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对我国舆论场和市场环境发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人有焦虑情绪很正常,可是当这些焦虑情绪被自媒体扩大后,本质就是在一种极强沾染性的情感上叠加了快速流传的行径,更容易引起情绪的集体共振,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而造成社会情绪的变化。同时,焦虑营销以逐利为目的,往往只强调负面信息,刻意忽视正面信息,从而控制受众的信息获取,影响其价值取向。焦虑情绪的流传还可能造成人们在某些问题上形成极端观点,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分歧和对峙,形成群体极化。

  法制网舆情中心分析2023年度网络舆论场特征指出,在当下舆论场中,情绪共振和感情共鸣是推动网络事件发酵成热点舆情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社会中面临风险、不确定性很正常,在自媒体的“焦虑剧本”营销下,部分网民往往会发生消极心理状态,其中负面情绪对舆情发生了火上加油作用,多数热点事件出现了非理性情绪宣泄的现象,造成公众情绪存在被煽动、被扭曲和被利用的危险。“焦虑剧本”营销下引发的非理性意见,更容易酿成争议性舆情风波,让社会理性的声音变得越发微弱。

  当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正在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时,同时要肩负起新兴媒体的使命和责任,正面引导网上舆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反映时代声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流传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流传力、引导力、影响力、权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需要冷静和理性。对于自媒体焦虑营销的现象,我们提高信息鉴别能力,不要看到别人“说风就是雨”。

  对于这些兜售焦虑的自媒体而言,其行为只为谋一己私利,却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正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卖产品,那就与消费者坦诚相待,以专业和负责任的态度,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真正价值,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自媒体、产品方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9-25【互联网】AI-模型崩溃-风险需警惕
2024-9-23【人工智能】-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 灯塔工厂打造竞争新优势
2024-9-20【互联网】大厂校招的潮涌与暗流 - 重金押注AI、卷向海外
2024-9-1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催收走热 - 面临双重合规挑战
2024-9-12【工业互联网】齐向东 - 用-数据三角-一体化安全体系 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新模式
 ● 相关资讯专题
互联网】  【模型崩溃】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京东方】  【制造业】  【智改数转】  【互联网金融】  【数据安全】  【齐向东】  【数据三角】  【一体化】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