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 -柯柯牙精神-绘就北疆绿色画卷
【阿克苏地区】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 -柯柯牙精神-绘就北疆绿色画卷
浏览次数:【879】  发布日期:2024-6-14 13:03:28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 【柯柯牙精神
 

  提到阿克苏,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阿克苏的苹果、阿克苏的白杏……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起源地。但多年之前,这里曾是一片土壤贫脊、黄沙弥漫的亘古荒原。

  “一年要吃两斤土,白天不够夜晚补”,风沙肆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开始启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柯柯牙荒漠绿化防护林工程,通过引洪灌溉、撒播柽柳和梭梭种子、灌木刈割促枝,增进绿洲外荒漠植被恢复。经过40多年的艰苦建设,一座绿色长城在万里风沙线上拔地而起。如今,这里不仅实现了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美丽变迁,同时带动了周围数百万亩特色林果业种植,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

  盐碱地上奏响“绿色协奏曲”

  在柯柯牙纪念馆,一位年逾80岁的大娘专程带着一家大小前来参观,她对记者说,在阿克苏地区,路上随便问一个人,几乎人人都有植树的经历。每年阿克苏地区的干部群众都会参加春秋两季的植树造林活动,这已成为当地约定俗成的大事。

  柯柯牙,是天山南麓阿克苏河与台兰河之间冲击台地上一片沟壑纵横、砂砾密布、盐碱严峻的荒漠。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3月到5月,这里黄土弥漫、浮尘蔽天。

柯柯牙盐碱地土壤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柯柯牙是阿克苏地区、 温宿县 城区风沙危害的主要策源地。阿克苏地区要想改变异常恶劣的气候,获得良好的安居环境,就务必首先解决风沙策源地生态环境的问题。但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检测结果,柯柯牙地区的土壤含碱量相当高,平均含盐碱量为2.87%,最高可达9.87%,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盐碱含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标准。“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曾是这里植树造林的真实写照。

  1986年以颉富平书记为领导的当时担任地委领导班子决定在柯柯牙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彼时,在国家未列项的情景下,依靠全民力量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困难不难想象。修渠引水、修路、平地、压碱,柯柯牙干部群众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搭草棚,住地窝,同种一棵树,同吃一块馕,用十字镐劈开了一块块土地,用坎土曼挖出了一个个树坑。

  在这个进程中,“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由此孕育形成,并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在阿克苏传承延续。

  柯柯牙纪念馆副馆长阿衣尼格尔·艾麦尔说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实施以来,阿克苏九任党政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缔造了一个“人走政不息”政贵有恒的执政范本。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共同学习造林技术。从1986-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0.26万亩。

  40长时间以来,全民义务绿化大军成为阿克苏地区筑牢北疆绿色长城的坚实力量。阿克苏发扬“柯柯牙精神”,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长城”,阿克苏地区森林覆盖率从3.35%提高至如今的9.06%,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绿洲,保护了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

  择一事,终一生,两代人接力续写造绿治沙故事。今年79岁的依马木·麦麦提曾任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第壹任站长兼党支部书记。原本在塔里木大学教授果树栽培的他,出于对家乡的爱,自1985年来到阿克苏地区林业处工作,1987年3月,任柯柯牙林管站首任党支部书记、站长。

  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依马木我们时常废寝忘食,浇水、施肥、管护日夜兼程,累了,就在树苗下打个盹;饿了,就拿个馕就着水渠里的水咽下去。终于在1987年,在已栽植的2000亩树苗试验中,实现了87.5%的成活率。

阿克苏地区原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站长依马木·麦麦提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2001年,依马木退休之后,依旧施展余热,积极活跃一线,时不时在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阿克苏地区分校、各县市农广校分校等多个单位做培训工作,帮助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员和果农。在依马木心里,这辈子最骄傲的两件事,一件是当老师,另外一件就是在柯柯牙种树。

  从小就跟着爸爸植树的艾斯卡尔·依马木,如今接替爸爸的使命,成为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护林员。

  “柯柯牙的每一棵树基本上都有我的辛勤付出,要么给它修剪过,要么给它放过水,要么给它施过肥。”艾斯卡尔这样谈道。

  看着柯柯牙和阿克苏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天天越来越好,艾斯卡尔深刻地意识到,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的工作,可以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家园生态越来越美。他希望儿子将来也可以像自己和爸爸一样真正爱上林学,爱上植树造绿这项事业。“虽然林草工作难免辛苦,但只有我们都把树种好了,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美丽,才能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荒漠戈壁变成了“金山银山”

  阿克苏地区不仅要有生态林,而且要有经济林。有了经济林,才能更好反哺生态林。

  30多年前,阿克苏地区的林果业发展一贫如洗。1987年,柯柯牙绿化工程一期启动后,阿克苏地委开始出台奖励政策,吸引农民承包果园。来自疆内疆外的人纷纷来到这里安家置业。在接着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茫茫戈壁渐渐被改造成为绿洲果园,成为阿克苏地区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阿克苏地区柯柯牙果树林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如今,在阿克苏地区数百万亩的特色林果当中,有苹果、核桃、红枣、香梨、鲜杏、葡萄等多个果品。每到收获的季节,满眼都是瓜果飘香。林果生产示范基地、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持续攀升,林果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经济林比重的加大和政策优惠不断持续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如此良性循环,经济增收有效反哺了整个阿克苏地区的绿化进程。

  搞林业经济,让 老百姓 有收益、得实惠才是硬事理。数据显示,2022年,阿克苏地区林果产量、产值均列新疆第壹位,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50万亩,果品产量262万吨,总产值186亿元人民币,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左右。

  柯柯牙村村民徐德文老家在河南信阳,2003年他选择来到柯柯牙镇种植苹果树。18年过去了,如今自家房子有了,车子买了,儿子也结婚娶媳妇了。徐德文说道,有政府的牵线搭桥,每年很多内地老板都会来到柯柯牙收购苹果。“我这边9.5亩的苹果,前年卖了29万,去年卖了18万,亩产3~5吨左右。有时候,每千克苹果最高可卖到6元。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挣钱。”

  同样,柯柯牙村村民刘向阳也是经果林发展的受益者。2009年3月,刘向阳从安徽来到柯柯牙承包十余亩果园创业,“以前经济不宽裕,手里存不到钱,现在十几亩地每年都能往银行存个十万、八万。”

  生态环境好了,来阿克苏旅游的人也多了。

  2018年9月16日,阿克苏和山西右玉、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林场、陕西延安共同签署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协议。如今,采摘游、乡村游、冰雪游、滑雪场、民宿、温泉……吸引了一批批疆内外游客前来。据统计,2023年,阿克苏地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34.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5.7%,实现旅游收入44.65亿元人民币,增长127.85%。

  “美”了生态 “美”了百姓生活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宗旨,统筹推进一体化治理。

  继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后,阿克苏地区相继实施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空台里克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起了“天山塔河双廊道,五源一干两绿洲”的生态保护框架体系。2022年5月13日,新疆首个入选全国第壹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项目在阿克苏地区集中开工,计划用三年时间总投资超50亿元人民币,对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提升,续写柯柯牙的绿色新篇章。

  如今的阿克苏,由过去的“见缝插楼”到如今的“见缝插绿”,街头绿地、街心公园、城市水系、生态景观遍布城区,真正实现了“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美好构想。

  树长大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慢慢开始好起来。如今,阿克苏地区沙尘天气不断减少,从1980年的100多天降至2022年的30天左右。降雨量增长一倍至120mm,人工林面积从早期的74.01万亩跃升至566万亩。

  如何以更大力度、更稳健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300余万阿克苏地区各族儿女的民生福祉,是新时代摆在地委领导班子面前的新课题。

  今年,阿克苏地区紧紧围绕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条主线,阿克苏地委、行署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分管领导13次实地踏查推进,进一步明确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作战方式、作战路径和时序进度,确保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阿克苏地区林业发展保障中心书记周长凌谈到,阿克苏林保中心围绕防沙治沙展开了一系列具体行动,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踏查推进,在对阿克苏地区水土条件,大风途径及影响范围,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后,编制防沙治沙中长期规划。依附自然天赋,确定阿克苏防沙治沙的空间布局。以保护绿洲生态安全为核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防治、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战略,制定了“打赢三场战役(绿洲内部歼灭战、重点区域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我们尝试开展光伏发电抽取微咸水进行灌木造林,扩大肉苁蓉接种规模,建设肉苁蓉种子生产基地。

  一部绿色发展史,几代薪火相传人。如今,阿克苏地区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笔挺坚挺的新疆杨,一如“柯柯牙精神”在阿克苏地区常驻永青。

  艾斯卡尔谈到,他时不时会开车带着儿子去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走走瞧瞧,感受不断变好的阿克苏人居环境。“四月开始,天气回暖,这时期河边的草长出来了,花也开了,四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悠闲地在里面漫步,感觉很好。”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裴小阁张相成)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14【阿克苏地区】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 -柯柯牙精神-绘就北疆绿色画卷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