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团队的发明专利“磁性无机纳米粒/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完成了所有权变更,转化这件专利的企业将在未来5年分期付款3520万元给复旦大学,以获得专利的全部所有权。
这是上海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全赋权”模式的一个案例。2023年起,上海允许试点单位在明确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转让方式让渡单位剩余所有权份额,由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权后自主实施转化,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研人员的转化活力,提高转化效率。
习主席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断点堵点,推进全过程创新,将“最强大脑”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完全赋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5月,全国40家高校院所启动为期3年的试点。
如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上海高校院所已完成试点任务,675项成果完成赋权实施,转化金额达10.66亿元人民币。为何要实施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改革?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介绍,赋权改革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向前迈出一大步,充分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创业公司的运营模式更符合市场需求,运营更加灵活,同时降低了学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赋权改革简化了成果转化操作流程,提高了转化效率。
2023年7月,市科委等7部门在上海39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启动推广试点,营造敢转化、要转化、会转化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上海进一步放权松绑,在明确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条件下,推出了“完全赋权”模式,正在开展和计划实施的科技成果有300余项。
赵东元院士团队尝到了改革试点的甜头。复旦启动赋权改革后,他们凭借自主研发的介孔材料,建立了多家企业。该类材料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以前,我们不敢轻易转化成果,怕操作上不规范。”复旦化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刘玉普说,“赋权改革后,大学老师创业有法可依,我们团队成为第壹个受益者。”
这个团队建立的一家企业利用介孔材料独有的低介电性能,将它应用于电子领域,推动了5G高频高速印刷电路板的产业化,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公司成立时,复旦将科技成果的全部使用权进行赋权,赵东元团队根据专利使用权的估值持有一定股份,复旦大学享有团队未来在公司收益中的30%。
尔后,公司发展迅猛,完成了多轮融资。为更好地推进产业化和融资壮大,复旦将专利全部所有权转移到这家企业,其中70%所有权免费赋权给赵东元院士,30%所有权以3520万元进行转让,实现了专利所有权的“完全赋权”。经过转让,公司将拥有专利的全部所有权,为今后融资和上市奠基了更合规的条件。
新型研发机构里走出 独角兽 企业
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上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任务。2023年5月发布的《关于增进我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点培育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建设200家新型研发机构。
为激发该类机构的创新活力,市政府坚持任务导向,改革完善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经费支持机制:对承担战略性任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以任务为导向的财政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以合同形式对任务、预算等予以约定,并根据“负面清单”进行经费使用管理,赋予机构最大自主权;对其它新型研发机构,市、区科技部门根据机构的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择优给予补助,引导机构强化公共科研属性。
不久前,一段人形 机器人 视频在互联网上传言:智元公司研发的“远征A2” 机器人 在远程策划下,像人一样张开手指、握紧拳头,在多个工业场景中具有应用前景。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上海企业已完成8轮融资,成长为 独角兽 企业。
2023年8月18日,智元公司研发的“远征A1”人形 机器人 在上海发布。
智元快速成长的背后,是上海 人工智能 研究院的鼎力支持。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由上海交大、闵行区政府等共建,围绕“ 人工智能 +”推动中长期前沿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缔造开放式创新系统。研究院已组建数据智能、原生操作系统、通用 机器人 等10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通过弹性双聘的灵活工作机制,凝聚起一支包含领军科学家、青年科研人员、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在内的近400人科创队伍。
2022年底,外号“野生钢铁侠”的彭志辉走进上海 人工智能 研究院,开启了人形 机器人 创业项目。“我们当时预测,把大模型与 机器人 融合,将缔造出不再局限于某个应用场景的通用 机器人 ,”上海 人工智能 研究院院长宋海涛说,“因此我们开始部署这一未来赛道,通过科研与工程相结合的研发模式,给彭志辉创业团队配备了首席科学家和工程化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人形 机器人 样机。”
如今,智元正在研发“远征A2” 机器人 ,在具身模型、大脑小脑算法、智能体框架等方面获得了很多突破。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发布产品,让人形 机器人 走进工厂。
提高孵化器质量,缔造“核爆点”
甭管是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的前沿科技研究,还是产权制度改革惠及的成果转化,都是全过程创新的重要环节。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全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精准施策、放权松绑来释放创新活力。
为缔造未来科创“核爆点”,上海近年来聚焦创业孵化环节,研究制定了《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这份去年6月发布的文件提出:到2025年,培育很多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很多于20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等联动发展,孵化培育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瞪羚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一批硬科技企业,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文件发布后半年不到,入选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的新微创源就享受到利好政策,孵化团队通过国企 股权转让 交易,获得新微创源25%的股份,成为文件中“通顺畅益共享机制,允许国有孵化团队持股孵化”这一放权松绑政策的首个落地案例。“这解决了长期困惑我们团队的激励机制问题,有益于孵化器吸引高端人才,更好培育硬科技企业。”新微创源老总任佳欣喜地说。
在政府支持下,这家孵化器最近成立了概念验证中心,瞄准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交叉领域(BTIT),吸引科学家创业项目入驻,验证它们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为开展“投孵联动”,新微创源还在为总规模2亿元的种子基金募集资金。
另一家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莘泽智星也在试水概念验证,今年5月启动了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向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发出邀约。大赛评选出的优胜项目将获得概念验证基金、概念验证服务和转化投资基金的支持。
习主席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上海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举办概念验证大赛、募集风投基金,吸引集聚来自科学家实验室的硬科技成果,并通过“投孵联动”培育这些早期创业项目,有望探索出一条缔造未来科创“核爆点”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