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外见到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时,他刚刚脱下科研用的白大褂。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一边忙着手上的科研项目,一边抓紧为准备提交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做更改完善。
去年,黄勇平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大,更感到需要站在全国的视角看问题。过去一年,他前往浦东、崇明等地,参与国家湿地保护法落实情况的调研,还深入法院和检察院担任监督员,详细了解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为更好履职做准备。
“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今年,我准备继续就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希望更好施展国家引导的力量,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黄勇平说。
虽然履职仅一年,但黄勇平的履职成果分量一点也不轻。去年,黄勇平围绕“科技创新”共提交了5份建议,其中他最看重的是“关于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经费资助体系的建议”。因为基础研究时间长、难度大、风险高,相较于其它类型的研究,更需要系统和稳定的支持。
黄勇平直言,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但如今的资助体系很难与之匹配。“有的项目甚至让把未来5年的预算都做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能预测未来5年,那一定不是高水平的条件研究。”
让黄勇平感到欢乐的是,他去年提出的建议正在落地。去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政,从2024年起,对上一年资助期满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分级评价,并遴选部分特别卓越的项目给予15年近3000万元的支持。
具体而言,择优遴选不高于2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贰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强度加倍达到800万元人民币,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不高于5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叁个五年1600万元的资助,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
今年,黄勇平还特别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很多企业无法直接拿来用,也不愿投钱进行转化。他有个形象的比喻:“小试管里的‘毫升’,无法放大到工厂大罐里的‘吨’。”
针对这个问题,黄勇平建议出台全国层面的转移转化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入,同时培育更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人才,更好推进实验室成果的社会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