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争取尽快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壹次扩围,强化拟并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
在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在增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推动生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绿色化。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2月4日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赵英民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正式开市,目前已经顺畅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第壹个履约周期是2019—2020年,第贰个履约周期是2021年、2022年。目前看,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并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人民币。第贰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壹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壹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碳价整体显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第贰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壹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我国碳市场总体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上市交易,到现在不到3年的时间,整个建设运营还有许多需要探索和创新的地方。”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表示,《条例》在制按时,重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框架性制度,为碳市场的运行提供基本的遵循,确保规范有序,同时在相关制度设计上保持必要的弹性,为今后的探索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
“大伙都注意到,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排放数据做假这样一个苗头性问题,因此立法务必突出问题导向,及时作出有效回应。”张要波说,碳排放数据可靠性是碳市场政策功能是否能够施展、市场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和前提,《条例》把有效预防和惩处碳排放数据做假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四个方面,着力完善制度机制。
在回答记者有关下一步碳市场扩容问题时,赵英民介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聚焦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 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将高排放行业尽早并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使得全社会的降碳成本实现最优、最小化,从而助力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
赵英民透露,除了电力行业之外,目前其它7个行业尽管没有并入配额管控,但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已经开展起来。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壹次扩围。
“将坚持成熟一个、并入一个的准则,充分借鉴运用好已经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经验,强化拟并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使这些行业的关键排放单位在并入碳市场后,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赵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