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存钱而相聚,他们知道彼此的收入支出情况,属于“同道中人”。这些“熟悉的陌生人”通过在“搭子”群中订立目标互相监督来完成存钱计划。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发现,“搭子”群的规则也挺多元,有的规模较小、规则相对宽松,主要以省钱为主,群成员每日只需汇报共享当日消费情况,有的则需要将个人昵称更换为存钱目标,每日打卡记录当日预算、支出和结余。
存钱“搭子”群内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负债累累,有的却一直维持着存钱习惯。收入支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相对私密的事,而在互不相识的“搭子”群中,他们却更愿意袒露心扉……
寻求“同道中人”
林筱晓(化名)是“搭子”群的参与者,也是发起人之一,作为临近30岁“宝妈”的她不甘心只拿“死工资”,原本打算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副业相关的经验帖,却搜寻无果,意外发现有关存钱的内容更多。
“都说钱是靠挣不是靠存,但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存钱可能更为重要”,抱持着这样的宗旨,林筱晓尝试加入了一个具备打卡机制的存钱“搭子”群,但严格的机制使她选择退出,“我们上班就天天打卡,现在存钱还要打卡,不喜欢这样受限”。
纠结过后,林筱晓决定在社交平台上组建自己的存钱“搭子”群,寻求有存钱想法的“同道中人”。目前林筱晓的存钱“搭子”群仅有几人参与,群内并未设置打卡机制,群成员可自由分享当日消费情况、记账软件及省钱攻略。
与林筱晓不同,同为存钱“搭子”群发起人的曹曦月(化名)则在小红书群聊中设置了存钱打卡模式。根据群公告,群成员在群内需根据当月预算+年存款金额的模式进行个人昵称更换,每日需要根据预算、支出和结余的形式打卡记录。
对于设置存钱打卡机制的原因,曹曦月表示,这样是为了知道大家的计划方便互相监督,而每天打卡看到别人的开销为零或很少就会很有动力减少自己的开支。
看似严格的存钱打卡机制吸引了很多有存钱想法的人,自2月末建群以来,曹曦月在社交平台上建立的存钱“搭子”群已经有130余人参与。初具规模的存钱“搭子”群也让她萌生了拓宽渠道的思路,目前她在微信平台也建立了类似的群。“两个渠道模式都一样,看个人喜好,更愿意在哪个平台上打卡”,曹曦月说道。
存钱“搭子”群的组成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负债累累,有的却一直维持着存钱习惯。赵梦瑶(化名)便是因负债而加入存钱“搭子”群的,“欠了网络贷款,原本应该加入负债群,但这样的群整体都有些丧,所以想加入存钱群获得一些正能量”。
王宸(化名)自工作起便保存着存钱的习惯,两年来,他坚持每月将固定收入的60%存下来,剩余的钱用于支出。对于加入存钱“搭子”群的原因,他表示,“主要想有个伴儿,看别人存钱也很快乐”。
收入支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相对私密的事,而存钱“搭子”多是陌生人,在相互不熟识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袒露心扉。在多个存钱“搭子”群内,群成员大方地分享着自己的薪水收入、每日开销,甚至工作、家庭及恋爱情况。
“这些事在现实生活中算是比较私密的事情,不太方便和别人说,但在线上,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却是没那么多疑虑。”王宸坦言道。
存钱“搭子”缘何兴起
近两年来,从提前还贷、存款特种兵,再到如今兴起的存钱“搭子”,普通人对储蓄、理财、财富规划的意识在悄然发生改变。在社交平台上,以“存款”为主题的帖子也雨后春笋,众多网友分享着自己的银行存款攻略,大额存单、特色存款、哪家银行存款利率高等话题也往往会获得网友热烈讨论。
根据存钱“搭子”群发起人所述,多数人加入存钱“搭子”群是因为年龄增长储蓄意识增强,在从“0”到“1”的财富积累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归最基础的理财方法,也就是存钱。
去年突然走火的银行存款特种兵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为了更高的银行存款利率,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存款,只为找到利率更高的银行存款;也有人蹲守大额存单、遍寻银行客户经理,只为第壹时间发现利率较高的银行存款产品。
星图研究院研究员薛洪言指出,存钱“搭子”群的兴起,也是对前些年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当更多人开始正视存钱的意义,对过往激动消费习惯开始反思后,为更好地塑造新习惯,存钱“搭子”现象就应运而生。
在近年来投资市场萧条的大环境下,居民对投资理财的危险偏好亦有所降低,造成存款增速加快,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2023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8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比年初增加2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少增3978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8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比年初增加2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少增5101亿元人民币。其中,住户存款增长约16.67万亿元至136.99万亿元 ,增速为13.8%。
中信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存钱“搭子”群兴起,一是因为许多年轻人对于人生有着更明显的规划意识,目标明确;另一是因为这样的社群提供了相互激励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心理上的“归属感”也有助于增强存钱动力和学习理财技巧。
收入支出“账本”
收入消费相当常作为存钱“搭子”群的决策标准。林萍(化名)曾加入过一个年薪20万—30万的“搭子”群,但由于收入消费不在一个层级、目标不一样,便退出后又选择了一个门槛较低的社群。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周洲(化名)则相反,在低于他收入的“搭子”群内,不管他说什么,都被人视为“在炫富”。
在挑选到适当的存钱“搭子”群后,如何存钱便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林萍每月发工资后,会将工资的40%存入银行定期,剩余60%则是预算开支,预算开支部分她会选择兑换成现金,再规划出每周可花费的钱财。
王杰(化名)则选择每月月底存入固定金额的钱,剩余的随意支配,他拒绝 移动支付 ,“移动扫码支付完全无感,尤其是对于缺少自制力的人而言,完全没啥钱的概念”。
林萍加入存钱“搭子”群前处于负债状态,2024年她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还外债3万、存钱5万。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入群后能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会有姐妹分享一些淘宝、京东‘薅羊毛’的要领,很有用”。
作为发起人的林筱晓也在群内成员的相互监督鼓励下,体会到存钱的快乐。“以前喜欢买衣服、包包,柜子塞得丰满的还总觉得没有衣服穿,开始存钱后反而更自在,天天穿戴黑棉袄把重心放在了自我提升上。”
在明明看来,存钱“搭子”群内成员主要是通过互相激励和监督来强化个体的表现约束和改变,在社交网络的载体中,为大家提供了一种行为引导和习惯养成的机制。
警惕潜在风险
存钱“搭子”主要是追求稳健收益的群体,核心目标在于存钱,而对于存钱后如何打理多数人则没有规划。
多名存钱“搭子”群内成员表示,存下来的钱主要放入银行,而活期存款便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因此对于存款利率的下行,他们也不是过分关注。“反正也不指望利息,主要目标是存钱、不花,存下来就好了。”曹曦月说道。王杰也表示,“银行利息没多少,存活期随用随取,说不准哪天就花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数字经济 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存钱“搭子”实际上就是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相互激励,交换心得,另一种功能是抱团取暖,集中资金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存钱“搭子”有效的前提是存钱,而不是风险投资,核心是群策群力地找到相对低风险的投资方向。
存钱“搭子”群为热爱存钱的群体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不过在这个渠道中其实不是没有潜在风险。明明表示,在这种陌生的社群中,个人参与者不要轻信社群中的理财产品推荐,也不要盲目给陌生的“搭子”进行转账或转账。警惕金融陷阱和骗局,保护财产安全,确保个人财务的稳健和安全。
薛洪言也表示,在公共场所公布个人或家庭收入与支出信息,既存在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也容易引起非法分子的觊觎。当存钱“搭子”只是一种小众行为时,利大于弊;若这种现象逐步普及,很容易成为信息泄露和金融欺诈的沃土,个人参与者需未雨绸缪,提高警觉。
对于在存钱的同时,如何做好自身资产的规划,明明建议,居民首先应该准确认知自身的收入与支出情况、风险偏好及投资需求,合理划分消费、储蓄、投资的比率,结合个人实际和未来预期,控制负债规模。投资方面,面对存款利率下行,也可以商酌其它理财产品,但应当选择符合自身风险等级的产品,高收益一定随同着高风险,不能追求保本的同时追求高收益,可以对个人资产进行正确的划分,一部分资金赚取稳定的 利润,一部分资金博弈更高的回报,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同时,实现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