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夏宾)中新网记者近日了解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资深研究员王燕、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徐印印联合撰文称,要缔造“高质量的 一带一路 ”,质量控制不应成为整个国际发展合作和金融框架中缺失的一环。
十年来,“ 一带一路 ”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开脱贫困。
该文章认为,下一阶段,更多项目将向“绿色、智慧、数字化”迈进,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赋能。另外,随着中国合作伙伴的角色将从承包商转变为投资者,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更多建设-运营-移交(BOT)项目。国内外利益相关者对于结果导向的项目管理需求将日益提高,以实现更好的管理、更大的透明度、有效性和问责制。
林毅夫等人提到,项目评估在我国的发展环境下其实不是啥新鲜事。中国国内的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区域规划和政策执行已开展了类似评估工作,以确保项目走上正轨并实现预定目标。但由于问责及监管执行强度有限和制度限制等原因,这一能力并未在我国的海外投融资中施展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咨询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但普遍缺乏国际视野。
文章称,总体而言,由于缺乏远见、市场信息不透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有限,我国的技术援助或咨询行业与全球咨询行业相比仍然欠发达。极少有机构有进行海外项目评估的经验。只有极少数中国咨询公司出现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供货商”名单上,可为外援项目提供此类服务。与之相对,世界银行的供货商名单上有数百甚至数千家合格的供货商。
林毅夫等人指出,目前正是大力鼓励私营部门、学术界、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和专家为“ 一带一路 ”项目不同阶段提供技术密集型咨询服务的大好时机。经济咨询、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成果评估等过程相互关联且技术密集。例如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强制进行中期、事后和长期影响评估。 大数据 、卫星遥感、地理计量经济学等新方法均可以应用于长期影响评估。国际发展合作署应积极与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及国际组织专门机构合作,组织开展基于绩效的“供货商”资格审核,监督合规的“供货商”实施完工评估和影响评估。
气候危机、新技术(含 人工智能 )发展、全球供应链“重构”,发达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实施新的开放和跨境学习战略。建设技术密集型咨询服务业,可以打破信息茧房,搭建知识溢出桥梁,在国内外经济“双循环”中施展关键作用。这也符合咨询等各类服务业出口作为增长引擎的需求。
林毅夫等人建议,适逢3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和今年晚些时候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应将“ 一带一路 ”项目“成果导向型项目管理”提上议程,完善项目供应链质量控制,建议设立这种技术密集型国际或合资咨询公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