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就业民生亮点频频

【劳动者】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就业民生亮点频频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4 19:08:50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劳动者】 【科技创新】 【民营经济

  2024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2023年,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会议所听取的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工作报告了诸多亮点。

  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开幕会上听取的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就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开展系列调研,举办4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开展政协委员谈经济等系列活动,助力提振发展信心。

  开幕会上听取的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也指出,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提案建议,在增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得到体现。

  在3月4日“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 四川省 司法厅副厅长郑鈜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家中小企业成功中标了一个公共建设项目,可是甲方没有给出合理说法,却拒绝签订合约。这家企业对于项目的前期准备和投入很多,所以非常着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企业通过各种方法与甲方交涉,可是都没有结果。最后,企业通过网络向司法行政部门投诉。

  “接到投诉以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行动,采用法律服务加行政调解的形式,仅仅花半个月的时间就使双方达成了协议,甲方同意补偿企业的相应损失,企业没有花一毛钱就实现了维护权益,企业对这样的结局十分满意。”郑鈜说。

  “这件案子虽小,却印证了一个事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务必依靠法治。”郑鈜说。

  “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政协履职实践的一个传统。”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讲话人刘结一在3月3日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一年,全国政协专题调研中小企业融资及民营企业获取科技创新资源等诸多问题,提出完善民营经济平等保护机制等建议。

  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专题调研了民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一方面避免让企业前期研发投入遭到损失,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生态。”商文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政协2023年履职成果丰富。

  2023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召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开展系列调研商量,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2023年,相关部门采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等提案建议,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化拓展“5G+ 工业互联 网”。

  在3月4日“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抓好“三农”托底民生,建议重点打好“创新牌”,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新质生产力,既来自推翻性未来科技,也来自传统生产力的改造升级。

  2023年, 广东省 佛山市 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在全国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2023年佛山全市工业技改投资达891.52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居广东全省第壹。

  全国政协委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冬生调研发现,佛山已经有58%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以 新型工业化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精准布局未来产业。”唐冬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专访时表示。

  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

  助推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全国政协的履职重点之一。

  2023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围绕增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现代 职业教育 体系、提高产业工人创新技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深入调研。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围绕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 健康中国 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提出提案1500余件。

  其中,加大高校结业生就业支援力度、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协商机制等提案,相关部门积极采用,健全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

  上个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在陕西秦岭山区调研,访谈到一位30多岁的青年,他曾经是一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外出打过工,还开过小卖部,后来他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获得了创业担保贷款,他从学习养蜂开始发展到种养殖业,最后扩展了生态农庄,成功创业,不仅个人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围群众的就业增收。

  “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我们相信,政策给力,个人努力,服务助力,就一定能够推动增进就业工作走深走实,惠及更多群众。”莫荣在3月4日“委员通道”上说。

  “企业组织未来可能显现出模块化特征,不同模块的人才进行合成后‘即插即用’,对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强调实操能力。”商文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也在倒逼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前法学研究生以上条理的高素质人才,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好比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在则大量培养法律硕士、法律博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缩小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练习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商文江说。

  平台经济、 共享经济 、零工经济等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就业形态。

  然而,一些平台将劳动关系界定为“信息交易关系或合作关系”,或刻意“隐蔽劳动关系”,甚至强制劳动者默认“无劳动合约关系”,将工伤、生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义务转嫁给社会或劳动者个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云南工商学院老总李孝轩建议,依法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应加快建立规范用工管理体系,改进用工生态。加大新就业形态政策供给,适当放宽户籍、就业帮扶等政策条件,在社保、创业类补助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李孝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刘结一在3月3日新闻发布会上说,2024年,全国政协还将继续围绕稳岗扩就业开展一系列工作,好比组织开展“完善高校结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稳定”调研;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行商量,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履职尽责、献计出力。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楼继伟】  【财富管理】  【市场化】  【创投基金】  【科技创新】  【王一鸣】  【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  【国土空间规划】  【电动自行车】  【自然资源】  【公益诉讼】  【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嘉必优】  【合成生物学】  【上市公司】  【技术服务】  【竞争力】  【董事长】  【专精特新】  【人民日报】  【创业投资】  【生产力】  【人工智能】  【制造业】  【劳动关系】  【电子商务】  【劳动者】  【就业形态】  【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