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整体国际竞争力偏弱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
在今年的两会上,医药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政策的系统性建构、体系性整塑,进一步施展好政策的集中组合效应,充分释放民族医药产业和企业发展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头部医药企业目前处于“仿转创”的爬坡过坎期,需要加大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培育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李燕建议,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平台上给予民营医药龙头企业单独申报通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进程中提升企业专家比例,提升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项目比例,探索建立重点科技型公司成果和科研项目直报渠道。
李燕认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系统内产、学、研、医等各环节的协同创新非常重要。应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协同创新转化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和发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同时建立基于专项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和并入机制,有效疏通从创新源头到产业转化间的堵点,增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 贝达药业 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向记者表示,应多措并举持续鼓励药企自主创新。例如,在 创新药 定价上,建立以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基础和导向的价钱形成机制,真正施展市场决定性作用,不对 创新药 价格进行干预限制,允许企业自主定价,保障合理价格与创新回报。另外,政府对 创新药 宣传的关键,从宣传降价转向大力宣传科研和临床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与发达国家较多依赖商业保险支撑新药研发不同,中国商保份额不及基本医保的1/10,这使得 创新药 消费市场更多依赖基本医保,而基本医保则陷入“保基本”还是“保创新”的决策困境。
因此,姚树坤建议,全链条支持医药创新,应尊重专利药自主定价权利、将支付标准与药品定价分开,加快培育有竞争的医保市场,推动仿制药大国尽快迈向 创新药 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