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家俊辉广州报道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3月5日上午, 广东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深圳监管局联合召开全省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调度会,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工作要求,天公地道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建设交付。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天公地道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当前房地产融资困境的有力抓手,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增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 内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运行有序,工作推进有力,取得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截至3月4日,广东全省21个地市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共推送项目名单300余个。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湛江、肇庆、河源、东莞、茂名、汕头等11个地市,累计为39个项目提供融资43.05亿元人民币,全省融资总额居全国前列。其中,民营和混合所有制房企落地项目占比超八成;全国性商业银行支持项目数占比77%,发放贷款占比90%。
会议要求,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加强组织动员,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真实、准确地申报资金需求;健全筛选制度,建立由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商业银行、专业性机构共同组成的专班,专门负责“白名单”项目筛选,金融机构靠前审批,缩短工作流程;加快信息反馈,形成融资需求“推送-反馈”的工作闭环;加强资金监管,形成贷款“发放-使用-偿还”的工作闭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辖内各监管分局要落实协同推动责任,主动融入协调机制各项工作,强化协调联动,在推送项目审核、反馈卡点堵点、联合调度通报等工作上形成有效合力;适时指导辖属机构准确把握政策,切实转变观念,体现责任负担负责,对履职不到位、融资对接进度缓慢、习惯推诿塞责的机构,采取监管约谈等审慎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要落实融资对接责任,建立与机制要求相适应的审贷制度;落实好信贷资金闭环管理,在借款合同中明确要求房企指定专门的钱财回笼账户;勤勉尽责,主办行要承担起项目对接、问题反馈、融资落地、数据填报等牵头责任;辖内法人机构要抓紧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条件。
房地产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梳理项目情况,真实、准确地向城市协调机制报送项目关键信息,主动对接商业银行,明确主办行;及时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尤其是资金管理模式,自觉对项目资金进行封闭管理,确保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督促各城市公司、项目公司主动对接当地城市政府,确保相关融资需求尽快落地;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会议强调, 广东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监管局、深圳监管局将对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见效情况进行调度,重点对各城市提出的融资需求落实比例、各商业银行对地方提出的融资需求落实比例等指标定期通报。
广东省 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此次会议明确了推动“白名单制度”常态化、机制化、能落地。即会议提出的,根据企业申请、各区审核、市级会审的模式,成熟一批,推送一批;实行项目申报材料清单标准化,提高房地产项目的申报质量。“对资金需求大的在建项目,指导金融机构组成银团针对具体项目一对一制定融资方案,提高授信及融资审批率”。
李宇嘉进一步表示,自上而下如此重视融资对接,并倒逼项目合规化、融资正常化,对于当前 广东省 房企外源融资的修复是极大的帮助。预计房地产融资持续回落的格局会缓解。不过,他也提醒,外源融资的修复只是解决房企资金链的外部条件,关键还是销售回款的修复,后者占据开发商资金来源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