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2024年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新特点、党政机关如何过紧日子、如何进一步保障支持民生等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适度加力如何理解?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具体如何解读?
蓝佛安表示,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增进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壹,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人民币。同时,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贰,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人民币,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人民币,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人民币。另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今年使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增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第叁,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我们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质增效如何把握?优化财政管理,强化政策协同
蓝佛安表示,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强化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
从财政管理来讲,就是要坚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毛钱都花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
从政策协同来看,就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它政策的组织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总之,财政部门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彻彻底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与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财政可持续运行的重大问题,今年将如何应对?
蓝佛安表示,2023年,根据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预防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相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获得了积极成效。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尤其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根据“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准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本息兑付有效保障,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地方融资平台数量有所减少。总的看,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进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施展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四是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杜绝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一丝不苟,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对此,蓝佛安表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老话讲,一丝不苟,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毛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毛钱。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
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降低了20%。同期,财政民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
二是合理安排中央部门支出,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切实保障部门履职的条件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2020—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连续负增长,2023年也只略增了0.8%,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支持地方保障民生、增进发展。2019—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0.29万亿元人民币,第壹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8%。
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好比,2018—2023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823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0%。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继续加力,增幅达到10%,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凸显了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财政部门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力戒奢华,把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是抓好过紧日子的执行。我们将持续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执行会议差旅、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预算的约束,推动精简不必要的节庆、论坛和展会等,及时收回使用结余闲置的钱财,把更多的“金银财宝”用于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急需上。
三是强化过紧日子的监督。2023年,我们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了使用财政资金搞“形象工程”等违规行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督惩处,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群众利益无小事,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生关系千家万户。财政在保障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支持?
蓝佛安表示,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近年来,财政部门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提高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努力让国家的财政账本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
第壹,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如今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并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每年约1亿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1.59亿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去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
第贰,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保障不断健全。好比,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人民币,每年增加30元人民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助资金约3万亿元;今年财政补助标准还将再提高30元。
第叁,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8.5%,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5.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4.4%。2024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扛在肩上,落实到财政各项工作当中,坚持尽力而为、量入为出,聚焦 老百姓 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把 老百姓 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