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房企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改善行业资产负债表……这是过去一年房企、地产从业者和购房者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关于房地产市场,今年全国两会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房地产市场的内容有三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适应 新型城镇化 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今年房地产行业将不仅仅聚焦于化解风险,同时要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
至于房地产行业如何向新发展模式转变?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老总兼总裁姚劲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三大工程”为实施重点,满足新市民、新青年的更好居住品质需求,以此为起点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从“旧三高”模式向更关注城市低碳化发展、提供与居住需求升级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升维模式转变。
首提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居民对住房的切实需求已经从“居者有其屋”转向“居者优其屋”阶段。近年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环境成为政策的主攻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其中,以“多样化”作为“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修饰语尚属第壹次,亦是重要信号。
“当前改善性住房需求是市场的主力,居民对住房品质的要求逐步提升,满足多样化需求契合市场发展形势。”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顶级分析师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对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领会上升到新高度,各地或将逐渐从挖掘多元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视角去优化政策。届时,第壹次改善、二次改善,住房品质改善和区位改善等各类改善客群,均有望获得政策支持,释放市场新增需求空间。
在这一点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亦有共识。他表示,当下房地产市场已基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需要重点解决“咋样”的问题。因此,他建议,鼓励在需求旺盛的核心区和近郊区提高住房品质,以优质产品满足中高端改善性住房需求。
“现在各地换房需求的定位和起点不同,换购大一点的房子,地段好一点,以旧换新等类似多样化需求都有其合理性,精准研判当地住房需求,预计将成为今年各地购房政策进一步伐整和优化的关键内容。”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其实,已经有地方先行一步。今年年初,多个一线城市相继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房地产优化政策,如广州放开120平方以上户型限购,上海放开外环外单身限购等,可谓精准释放购房需求。
从重点城市热点区域成交数据来看,春节假期后部分区域市场正逐步复苏。在业内看来,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如房贷利率大幅度下调、发放购房补助、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稳步落地等,这都将为“促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政策环境趋于宽松,居民购房成本较以往更低,有益于提高购房效率。”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接着,各地仍需重视化解交付风险,保证期房项目的如期交付,重视供应有品质的商品房,供需两端齐发力,共同提振市场信心。
“展望今年的政策优化方向,大概率会针对细分需求取消或放宽一线城市限购。好比,针对以旧换新,过去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出台相关政策,从今年开始,该类政策在一二线城市也有可能存在落地。”镜鉴咨询开创人张宏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颇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房地产需求转换之际,市场其实蕴藏着新发展机遇。但房地产下半场,开发商也要清醒认识到,产品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权重正越来越高。
对此,姚劲波表示,未来,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产品力将有更多提升。甭管是民营房企还是央企国企,商品房的建设务必要走出原先标准化产品套路。好比,摒弃几套户型、几个小区样式全国复制的打法,从购房者精准需求动身,与城市发展同步。假如不能缔造更为优质、更能契合需求的产品,未来将很难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
化解房地产风险
当前,释放购买力的重要砝码之一,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
仔细研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到,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预防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部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增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证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当前化解地产领域风险已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关于“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和“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天公地道给予支持”的提法,更是彰显安全和发展两手抓的信心和力度。
“明确化解风险要做到‘标本兼治’,这是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需采取更加全面且有效的行径,有序推进行业风险出清。
当下,房地产领域的危险主要聚焦在房企债务化解、项目保交付等方面,加快企业自救、房企债务重组、收并购、破产重整等均是化解风险的重要策略。就化债进程而言,部分房企已在债务重组之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直到今天,融创中国、富力地产等房企基本完成境内外债券重组或展期;龙光集团、花样年、碧桂园等房企基本完成境内债券展期。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2024年会有更多出险企业债务重组取得明显进展,加快风险出清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支持合理融资是防范风险蔓延的重要抓手。
“当前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仍需加大流动性支援力度。”陈文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入库融资“白名单”项目约达6000个,对市场发生一定积极影响,未来相关政策若能继续细化落实,政策效果有望进一步显现。
据了解,根据协调机制“应建尽建”原则,今年3月15目前,地级及以上城市既要高质量完成“白名单”推送,又要高效率协调解决项目的难点问题。
“后续批次‘白名单’项目有望继续扩围,部分民企的钱财流动性将得到改善。这时,随着资金逐渐落位,项目建设将加速推进,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陈文静表示,未来对企业端资金支援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好比金融机构尽职免责细则有望逐渐落地,盘活更多开发建设暂时遇到过不去的槛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
新发展模式内涵逐步清晰
随着行业风险逐步出清,以高负债模式驱动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亦将远去,新发展模式将在不断探索中得到逐步深化,支撑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前行。
其实,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壹次提出房地产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来,构建新发展模式已成房地产下半场发展的关键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适应 新型城镇化 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从刚开始的‘探索’到推动新旧模式‘平稳过渡’,再到‘加快构建’,表明当前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已经逐渐清晰。”陈文静表示,从行业长期发展角度来审视,完善土地、预售等制度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
于实操层面,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平急两用”的配套措施这“三大工程”的推进,被业内视为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破题关键。
“从‘三大工程’的落脚点来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有效解决外来人口、新青年等群体住房难、住房贵等诸多问题;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解决居民对居住安全、便利等住房配套设施的切实需求;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及城市面貌等的重要一步。”关荣雪认为,“三大工程”建设可为市场稳增长提供 新动力 。
其实,今年以来,多地已加速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以广州为例,2024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项目49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人民币,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
对此,姚劲波认为,“三大工程”中,保障房和城市村改造都和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心心相印,无疑是房地产新模式有序落地的重要载体。
但在严跃进看来,适应 新型城镇化 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是房地产行业探索新发展模式的关键,需要在这一框架下去突破,这也与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遥相呼应。他表示:“ 新型城镇化 发展趋势会造成很多新变化和新需求,好比最近两年从人口城镇化趋势开始演变为教育城镇化,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就需要考虑导入教育产业等内容。”
新需求驱动之下,房企需抓住机会,加快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步伐。对此,刘水还向记者表示,房企需尽快改变经营逻辑,由过去以重资产开发建造为主的单一价值创造,转向以开发、运营、服务多元化价值创造为主。
“总体来看,需在三方面发力。”刘水表示,一是房企业务模式要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向轻重并举的开发、运营、服务一体化转型;二是盈利模式从增量开发盈利向开发、存量更新、轻资产业务综合盈利模式转型;三是目标从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向品牌品质提升转型。
正如 中金公司 在一份研报中表示,新发展模式蕴含着未来房企发展的五个新方向:一是新建商品住宅逐渐转向重点服务于改善性需求;二是保障性和市场化租赁住房将成为发展蓝海;三是综合城市更新能力将为企业造成更多机遇;四是存量房经营和交易活动的体量逐步扩大;五是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务更加规范化发展。
万变不离其宗。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虽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但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走上新发展模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