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全国政协委员、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观察到,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增多,老年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家庭自我照顾的形式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社会化的长期照护需求将不断增大,“希望国家能重视并加快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基于长护险评估数据的预测,2025年我国失能老人约3124.9万,失智老年人在673—1570万;2035年失能老人将增至4886.96万人,失智老人将增至1001.8万—2337.54万。“然而,目前政府和机构对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的判断存在较大模糊地带,亟须精准识别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及其需求。”龙婉丽认为,只有厘清状况,组织力量合理制定标准,才能有效配置资源、精准提供服务以避免政策瞄偏。
“这时,全国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面向重点人群的针对性、延伸性服务不足,尤其对失智老人的关注与服务供给不够充分。”龙婉丽介绍。
针对以上问题,龙婉丽建议,政府和机构需要精准识别失能失智老人,避免政策脱靶。“现在对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的判断存在较大模糊地带,如长期护理保险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在实践中经常存在差距和出入。”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龙婉丽认为,可以着力推动社区、家庭和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长期照护体系运作,根据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设计不一样的照护模式,鼓励并大力支持轻资产型的老年照护服务运营商嵌入社区。
在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体系中,“人”极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培育照护资源,扩大照顾服务范围,同时整合技能加强培训,提升照护服务水平。”龙婉丽举例,好比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照护机构,为部分适当的人群提供专业化的培训等。
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投入,对此,龙婉丽建议完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家庭的支付能力,机动使用税收优惠、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将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