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光玥生物倪俊 - 如何做第三代合成生物技术 -连线创始人

【合成生物】光玥生物倪俊 - 如何做第三代合成生物技术 -连线创始人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10 20:23:49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合成生物】 【创始人

  作为近年来霸屏投资圈的当红概念,合成生物制造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一方面,从L-丙氨酸、1,3-丙二醇等生物基化工品,到 人造肉 、医美用玻尿酸、护肤品原料角鲨烷......基于生物合成法生产的产品正在越来越频繁地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辐射医疗健康、化工、能源、材料、食品消费、美妆护肤、农业等众多细分领域。

  但这时,合成生物技术又有着天方夜谭般不真实的一面:“空气不仅可以变面条,还能变油、变葡萄糖”、“一种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鱼饲料蛋白,居 然是用钢铁厂炼钢时引发的工业尾气生产出来的”......近年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可谓雨后春笋。

  生物制造如何能从现实走向超现实?2024年,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开年热词,《科创板日报》聚焦合成生物。

  ▌生物合成新高度:凭空造物

  “如果人类某种意义上能够获得近乎无限的能源,是否可以以此凭空制造物品?”在互联网上曾有人这样问道。

  “凭空造物”的思路看似天马行空,但其实其实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个梦。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一项成果莫过于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2021年9月24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成功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这在国际上是第壹次,相关成果并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相信大伙都明白,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但农作物的种植通常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和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二氧化碳则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存量几近无限的碳资源。

  因此,如果能够不依赖作物种植,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合成淀粉,这对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都会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在合成生物领域,类似这样“凭空造物”的场景其实还有许多,有一些甚至已经走出了实验室。 “凭空造物”,也可以说是第叁代合成生物技术希望达到的高度。

  “所谓第叁代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就是在 风能 、光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下,以CO、甲烷、CO等一碳化合物做为原料,去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生物合成。”上海光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创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张江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长聘教轨副教授倪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合成生物技术历经三代革新,而三代技术的核心区别就在于炼制原料的不同。

  其中,第壹代技术以葡萄糖及油脂等有机碳源为原料,主要依赖玉米等粮食或甘蔗等经济作物进行生产,因此存在与人争粮的问题。第贰代技术的原料发展为非粮食类生物质,包含谷物秸秆、甘蔗渣等。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第壹代合成生物技术仍是主流,但积极布局二代、三代技术的企业也在慢慢增多。”倪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吃CO的蓝藻细胞工厂

  合成生物制造,有别于以往的化学制造,由于其生产过程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据麦肯锡McKinsey统计,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70%化学制造的产品,并在持续拓展界限。

  在我国,生物制造同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缔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生物制造”第壹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2018年以来亦有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广东、湖北、山西、江苏、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多个省、市纷纷发布了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乘着政策东风,这个产业开始迎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毗邻上海交通大学,坐落于淡水河畔科技园一隅,上海光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光玥生物”)正是其中的一家草创企业,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正在开发第叁代合成生物技术的企业。

  以往的细胞工厂主要是改造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而光玥生物转而开发了基于光合微生物发展起来的光合细胞工厂(如蓝藻细胞工厂),光合细胞工厂不再使用葡萄糖作为底物,而是直接利用 太阳能 驱动CO来合成产物,这就是光玥生物的“光驱动合成生物技术”。

  这样的光合细胞工厂非常适合用来合成植物天然产物。以往,人们需要植物天然化合物时,通常是经植物提取。但大多植物体内化合物的含量较低、难以大量获得,并且在提取进程中还会面临植物体内化合物结构相似、难以分离等其它困难。

  但现在,“只要对蓝藻进行改造,引入不同植物的代谢途径,就相当于把蓝藻变成了‘人参’、‘葡萄’等植物,蓝藻也因此有了合成人参皂苷、白藜芦醇等天然产物的能力。”倪俊向记者介绍道。

  “将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这才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使命所在。”倪俊认为,而使用“蓝藻工厂”后,每生产一吨白藜芦醇,不仅可以相应缩短生产周期240倍,节约土地72750亩,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超过两千吨,实现了真实的绿色合成。

  ▌生万物:不止是天然产物

  虽然这样的光合细胞工厂经改造后,就能“一键生成”想要的目标产物,但实际总会比理论更加复杂。“就好比将水流引入河道,它其实不会根据你设想的那样只流向主干道,除了干流外,还会有许多的支流。”

  “细胞工厂的生产同样是如此,虽然路可以走通,但能不能达到你想要的产量,让你用较低的成本去完成生产,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通过不断地调整,把蓝藻的合成效率提到更高。”倪俊对记者说,因为如果产量不够,意味着产品不具备充分的经济性,也就无法商业化落地。

  目前,光玥生物主要聚焦于苯丙烷类天然产物的生产,该类植物天然产物是最主要的抗氧化、抗衰、抑菌和美白成分,涵盖千余种消费品原料。

  倪俊称,对照以往的细胞工厂,用光合细胞工厂去生产天然产物会有许多优势,好比在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中很难表达植物来源的酶,但用光合自养微生物就ok。其实,现在通过光合细胞工厂获得的天然产物,有许多在产量上已经可以超过大肠酵母等工业微生物。

  不过,光合细胞工厂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好比现在还没有拥有很好的工业化生产大宗化学品的能力。而通过以往的生物合成法,包含长链二元酸、乙醇、1,4-丁二醇、异丁醇、1,3-丙二醇、异丁烯、L-丙氨酸等在内的很多大宗化学品都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大宗化学品通常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就此,倪俊指出,光合细胞工厂其实不是不能生产大宗化学品,只是在现阶段,其产量及生产成本仍然够不上量产的门槛。 他表示,“利用光驱动合成生物平台合成高附加值的天然产物,一般在10g/L以内就可以量产,但合成大宗化学品,例如乳酸,基本上要做到几倍以上的量才有应用的意义”。

  但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优化,尤其是随着细胞工厂快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的提高,倪俊认为,这些都将不在话下。

  “包含还要提高二氧化碳的固定效率,和能量(光能)的利用效率,这是光驱动合成生物技术需要处理的最底层的两个问题。只有底层垒得足够高,后续才有进一步往前推的可能。”倪俊说,光玥生物虽然在这上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例如说,光玥生物改造出了可以生产蔗糖和甘油的蓝藻,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目前这两种物质的产量也都已经从不到1g/L提高到了10g/L以上。“如果能达到接近百克的水平,也就是在如今的条件上再提高大概两三倍,那么差不多就具备了充分的经济性。”倪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这也是继开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负碳细胞工厂”之后,倪俊的另外一个梦想,那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去生产甘油等通用型碳源——目前在生物合成中需求量最大的条件原料,助力合成生物产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维康药业】  【刘忠良】  【实控人】  【证监会】  【创始人】  【信披门】  【得润电子】  【邱建民】  【违法违规】  【信息披露】  【波司登】  【羽绒服】  【700】  【中国证监会】  【圣诺医药】  【潘洪辉】  【小核酸药物】  【董事会】  【何清华】  【山河智能】  【湖南证监局】  【警示函】  【违规减持】  【珍爱网】  【APP】  【李二狗】  【搜索引擎】  【广告投放】  【克莉丝汀】  【烘焙第一股】  【Meta】  【OpenAI】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