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星旅文发布2023年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集团实现营业额181.3亿元人民币,超越2019年同期的28%;归属于股东净收入为3.1亿元人民币,同比结束亏损实现盈利。
然而,旗下收益创历史新高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却在不久前卷入“出售”风波。传言称,这是复星为缓解负债压力作出的又一减负之举。不过面对风波,主人公复星却始终未正面回应。
其实,自承压以来,复星集团便始终“加减法”不断:或割弃求稳,或添增求进。这背后映射着其怎样的处境?兼具地产属性的文旅,到底前途何在?
●南方日报记者叶绮涵
“喜中藏忧”的财报
仅从利润表来看,复星旅文无疑给出了一份喜报——
除了净收入转盈,主要业务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三亚亚特兰蒂斯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增长势头。前者作为集团营业收入支柱、营业额增长19%至151.2亿元;后者则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91%,经调整EBITDA亦增长158%。
在2023年底发表的“新年感言”中,复星旅文集团老总徐晓亮还特别点名表扬了三亚亚特兰蒂斯的“业绩”,称其“已成为增进三亚文旅经济回暖的主力引擎”。
然而,喜人增长背后,忧患仍旧存在。着眼资产负债数据,可知2023年复星旅文总资产同比增长6.9亿元到386.2亿元人民币,总负债增长9.4亿元至362.4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攀升至93.84%,较2022年的93.06%增长0.78个百分点。
其实,从2018年上市以来,债务压力就与复星如影随形。杠杆收购Club Med引致的高额借贷和占比颇高的销售成本,让其不得不寻路自救。
更何况,当下复星旅文的增长势头,更多是趁着行业的“东风”。徐晓亮也在说明会上表示,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转段后旅游市场的强劲恢复。
他也坦言,“亚太地区的恢复速度比其它区域要慢一些。”不过今年春节出境游的增长,让他看到了更大的期待。“相信2024年中国出境游将进一步提高。”
喜忧参半的不仅是复星。华侨城、万达、融创……这些“文旅+地产”的先行者们,亦在遭受地产新形势和文旅变局的挑战。地产平衡模式失效后,新的平衡模式该是怎样?虽一向否认“做地产”,但很显然,复星正面临与其它文旅地产企业相似的困扰。
做减法
“摇钱树”却遭抛弃?
如何破局?万达、融创甚至复星都选择了同一条路:做减法。
2022年以来,复星集团开始频繁减持股份和出售多家上市公司资产,其中包含 复星医药 、 南钢股份 、 豫园股份 等,复星旅文亦位列其中。直到今天,集团已售或宣布出售的资产规模超600亿元人民币。
在“抛”之余,部分重资产项目也在朝轻量化转型,好比复游城。当年趁着亚特兰蒂斯的势头,复星旅文曾一气呵成,先后在太仓、丽江建造两座“旅游休闲+配套物业”综合体,新增大量物业供应。其中仅太仓项目开放成本就高达132亿元人民币。
然而,大手笔投入之后,项目却没有取得同样的“辉煌”成绩。
“三亚(项目)的成功具有一定局限性和偶发性。”景鉴智库开创人周鸣岐曾指出,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包含政策等多方面的加持,让三亚亚特兰蒂斯登上“顶流”,但也预示着其结果很难被后续复制。
如今,复游城旗下的太仓、丽江两大项目已经被并入“度假资产管理中心”业务板块。这意味着其重资产属性已经被削弱,而是朝管理、运营等更轻量的业务倾斜。
即便如此,曾经挥洒的“血汗”,仍难以短时间内回收。从财报看,截至2023年底,复游城·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销售收益为32亿元人民币,仅覆盖了成本的25%左右。
如今,“避重就轻”已成为很多文旅地产企业的优先选择。这意味着更轻的投入、更短的回报周期和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规避。
更何况,轻资产对复星该类成熟企业可谓“信手拈来”。在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徐晓亮就明确表示,相比重资产的投资,运营才是复星旅文的专长,未来仍将坚持轻资产运营输出的战略,引入更多的外部投资者,
在此之前,万达、融创等已纷纷发力文旅的轻资产转型。融创于2021年将商管剥离文旅板块并转出,以便融创文旅直接谋求轻资产化运营。第贰年,万达文旅也开始探索轻资产新模式,成立万达文旅规划设计院之余,还选择与热门景区的超级IP或优质度假酒店合作,通过合作实现自身的文旅闭环。
做加法
扩张“野心”不减
轻资产就意味着减缓扩张么?对复星旅文而言,两者似乎并未画上等号。
其实,在先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徐晓亮已透露了集团将来的“大计划”——超级地中海项目,另外,还计划三年内新开度假村或空间达17家。
“链接”成了扩张疆土中的关键词。以“超级地中海”为例,复星规划在类似海南的“超级度假”区域引入更多不同类的顶级IP,通过IP集群缔造更全、更多元的生活度假体验。
高端度假集群——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复星最“赚”的生意:Club Med。同样面对高端市场,同样宣传“全包”式体验,难免让人猜想第贰个“Club Med”即将诞生。
但在部分人眼中,这其实不是一门好生意。“Club Med在国内的品牌定位其实就出现了问题。”周鸣岐指出,在欧美市场定位中产阶层的它,却在引入中国后,被过度包装成了一个奢华品牌,在部分消费者和B端市场眼中,其与实际价值存在偏离。
但目前看来,复星其实不计划改变Club Med的定位,而是选择以产品的“+”拓展市场。2023年,Club Med将第四条产品线扩展进入城市度假领域。“新产品线推出的背后,是对客群复购频次提升的期望。之前地中海俱乐部的选址大多在郊区、远离城镇,淡旺季问题明显。”业内人士指出,新品牌以城市作为主体,对提升客群互动率、增加业绩收入均有增进作用。
一边减、一边加,似乎复星并未放下文旅领域的“野心”。不过目前看来,其主基调仍然是“瘦身健体”,这不禁让人思虑于三亚亚特兰蒂斯的“命运”。
其实,不管去还是留,对复星来说都是利弊兼备。旅游酒店行业顶级经济师赵焕焱分析指出,从产权式酒店出售的情景来看,售卖资产能够帮助降低资产负债率、短时间投资回报快,并且三亚亚特兰蒂斯作为“摇钱树”,效益很大水平上还是依靠房地产销售,酒店客房收益则占比相对较小。
“不过从中长期看,减少了资产,也意味着减少了中长期效益。”尤其像亚特兰蒂斯这种已兼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效应有望造成更多价值。“割舍”是否为明智之举,还有待市场的长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