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近期开展探底量化私募有了新进展。
财联社记者获悉,目前监管已经完成对上海、北京等许多家量化私募的调研,调研的主要方向是关注场外金融衍生品,也就是关注当前存量DMA产品和类雪球产品潜在的危险。
在业内看来,此次探底调研的目的,在于为《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二次征求建议稿)》提供行业的专业意见。该管理办法征求建议稿在2023年11月公开征求建议,并于同年12月17日完成了第贰次意见的征求,不过,直到今天还未正式对外推出。
监管调研重点为DMA等场外衍生品
由雪球引发的DMA危机,进而造成春节前的流动性挤兑,让市场在今年初走到了低点,DMA等收益互换等发生也备受关注。财联社记者获悉,此次交易所主导的调研主要偏重在了解场外衍生品的运行逻辑,市场功能及潜在影响。
下一步,监管或将依据此次调研结果来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和市场效率。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此次调研主要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产品方向;二是风控方向。
在产品方向上,监管希望了解公司产品策略和场内外的衍生品,私募使用场外衍生品的目的,对场外衍生品的依赖水平、与场外衍生品相关的场内对冲交易的操作逻辑、规模情况、不同产品的对冲行为不同和客户群体的切实需求逻辑等。
而在风控方向上,监管偏重了解衍生品方面的风控举措,包含杠杆率、信用风险等重点风险点,监控期现货市场的联动,对今年市场波动的态度和策略拥挤和未来衍生品创新结构上的期待等。
“监管探底了量化私募在场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交易策略,做市商模式等具体内容,也关注DMA产品、雪球结构产品集中敲入对于市场影响和量化策略的应对,和在量化策略趋同环境下,市场单边急跌的应对举措等。”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在业内看来,此次调研是为了《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正式推出,该管理办法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更加重视加强跨市场监测监控,并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市场监测监控机制,好比建立场外衍生品市场账户体系、建立数据共享和跨市场监测监控机制等。
以雪球产品为例,自2023年下半年市场下跌以来,雪球敲入引发市场一定的风波。随着几个集中敲入点的渡过,券商方面数据显示,预计当前雪球存量未敲入规模合计约100-400亿元人民币,风险已经得到较大释放。
DMA监管口径持续收紧
自2023年11月以来,监管要求DMA业务不得新增规模,再到“不得新增规模确有要求,只允许机构自营资金运作,此前募集资金将逐步清退”等要求,监管口径上也进一步收紧。
近期,亦有消息指出,当前量化私募在最新备案新产品时,协会要求管理人报备存量DMA的相关信息,并且需要承诺 DMA 存续基金后续不新增募集规模、不新增投资者、不新增 DMA 合约,合约到期后产品及时清算。这一消息也得到了行业机构的确认。
无鱼开创人顾汉升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包含要求量化私募机构在新增产品备案时单独出具承诺函等要求,都比较符合先前的向往,短时间先清理DMA存量,后续怎样结合届时的市场环境和具体条件再做定夺。
在不得新增规模要求之下,存量规模进一步下降,根据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春节后开市以来DMA业务规模稳步下降,日均成交量占全市场成交比例约3%。DMA业务持续平稳降杠杆。
多个量化小作文密集爆发,可信度几何?
3月22日微盘下跌,市场关于量化的小作文如期而至。
首当其冲的是,市场传言称,“监管要求量化指增选股需要对标成分股的60%,如果真的下来了,又要抛售小微。”随后,市场又传言一线量化私募人员优化,投研、IT人员减少等。
传言真相咋样,可信度几何?
针对“量化指增选股需要对标成分股的60%?”传言,财联社记者早些时候从多家头部量化机构处获悉,没有收到任何此类正式通知。“这应该是非正式讨论,业内猜想,即便未来政策实施,也会新老划断,对新发产品作出要求。”某业内人士分析,当前量化私募行业主流就是全市场选股,不对标任何指数,如果非要对标,万得全A。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衍复投资发布了衍复中证全指指增产品,也是行业首个中证全指指增产品,如果根据上述比例对照,该产品要对标全市场成分股的60%,在业内看来这其实不现实。
因为,有量化私募认为,监管可以商酌从强化量化产品对投资者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视角去监管,好比产品月报需要披露前十大行业及占比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这一传言可以看出,市场担忧,监管对私募要求开始逐渐向公募量化看齐的 势头,当前公募量化在指增选股对标成分股的80%,有明确的标准。
不过,资方机构则认为,如果监管有此类要求,就是要求指增产品成分股占比增加,这样逾额可能就降低了,如果私募收益率能做到比公募略高,资方仍然有需求。
针对“一线量化人员优化”的传言,市场人士表示,市场每次重大的冲击,都是促使行业变化迭代的重要节点,包含团队变化、策略应对和产品模式都在变化。“人员流动已经启动了,好比量化私募当前更重视基本面人才。”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