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三十余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随同债券市场跨越式发展而快速崛起、逐步成熟。时直到今天日,信用评级已成为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在信用风险揭示与预警、支持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信用研究人才等方面施展了关键作用。
目前, 中国银行 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证券业协会”)联合起草发布《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称,遵循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原则,成立工作组联合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业务基础评价、市场成员评价和监管自律评价三类指标,并设置减分项和加分项。
业内观点称,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自律组织联合开展评级机构市场化评价,进一步强化了监管及行业自律组织对信用评级行业的跨市场统一管理,凝聚监管合力,有益于强化市场监督约束力度,建立基于质量的评级行业“优胜劣汰”机制,推动信用评级更好服务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以投资人服务水平为主要参考点兼顾合规情况和业务素养
3月22日,交易商协会消息称,为贯彻落实《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增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等监管要求,完善信用评级业务评价体系,强化对信用评级行业的跨市场统一管理。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经广泛征求行业及监管职能部门意见建议,两家协会联合起草发布《评价办法》。
梳理来看,《评价办法》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含:
一是评价适用范围为经交易商协会注册从事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的机构,和经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从事交易所市场评级业务的机构。评价期内未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评级业务的机构,不参加市场化评价。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以评级质量为核心,以投资人服务水平为主要参考点,兼顾合规情况和业务素养等,包含业务基础评价(总60分)、市场成员评价(总30分)和监管自律评价(总10分)三类指标,并设置减分项和加分项。
其中,业务基础评价主要反映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质量和业务情况,包含评级质量、机构与人员管理、合规管理、信息披露管理等评价指标。市场成员评价是指投资人、专家等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和服务能力等情况的评价。监管自律评价是指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自律组织、市场基础设施对信用评级机构合规执业能力等情况的评价。
中信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解释称,“从占比来看,评级机构的业务专业性为重点评价方向,信用评级质量和业务情况占相当高。除此之外,市场评价体系也并入了投资人、专家、信用评级主管部门等对于评级机构的外部评价,使得评价体系更为综合。”
联合资信相关责任人则对新华财经表示,“直接衡量评级质量的指标涵盖违约率、级别调整、级别分布、利差分析、跟踪评级等多个维度,综合业务基础素质、市场成员评价和监管自律评价三个部分,直接衡量评级质量的指标权重合计近50%,这将有助于督促和引导评级机构提升评级质量和评级区分度,提高信用评级的危险预警能力,推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
“评分体系和指标新增了加分项,对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和服务国际市场能力两项指标最高可加15分,说明监管职能部门在鼓励评级机构更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保驾护航。同时,对于受四处罚处罚和自律措施的减分项的力度也很强,这些减分指标势必进一步遏制某些违规操作的激动,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行业的整体声誉。”前述责任人称。
三是评价开展方式遵循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原则,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成立工作组,采用主办、协办机制,主办单位一家且每年轮换,联合开展评价工作。
四是评价结果展现上,对并入当期评价的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统一排序,分为一、二、三、四类。被责令停业整改、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损害行业声誉的信用评级机构直接评为第四类,突出对机构非法、扰乱市场的负面评价。其余机构中,评价得分前80%的排在第壹类或第贰类,得分后20%的排第叁类。
另外,还有一则指标变化也值得关注,即分析师和合规人员的薪酬水平占行业平均水平的比率。“这一指标鼓励评级机构通过合理薪酬稳定分析师和专职合规人员队伍,这一指标有助于提高评级质量,且薪酬水平与评级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和收入增长紧密相连。”前述责任人补充道。
明明表示,“此次《评价办法》的发布,有益于进一步规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开展,提高评级质量,解决当前评级行业存在的评级偏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诸多问题,施展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作用。而对于信用债市场而言,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起到市场违约预警作用,施展评级对投资的指导价值,增进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联合评价对于规范评级行业的执业规则和提高评级质量具有增进和监督意义。”前述责任人称,评价指标相当于“指挥棒”,引导评级机构合规经营、重视改进评级技术体系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人员配置和提升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评级质量和评级报告的质量才有保证,从而促使评级行业充分施展信用风险看门人的作用。
中诚信国际则对新华财经表示,“《评价办法》有助于推动评级行业回归评级业务根源,提高评级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加强监管和自律,评级行业将逐步建立起更加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用评级服务。”
“加分项”重视国际市场能力评级行业迎来转型发展新机遇
随着债券市场进入风险释放常态化阶段和投资者结构愈加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参与各方对高质量、有区分度的评级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评级行业迎来转型发展新机遇。在行业变革趋势下,评级行业健康发展需内外兼修,提高评级技术,持续完善评级质量,更好为投资者服务,同时积极布局国际市场业务,提高国际话语权。
2023年,我国债券稳步发展,其中信用债发行规模达到18.80万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上升5.41%,但随着取消强制评级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债券市场中无评级债券的占比明显上升,2023年达到57.10%。这时,2023年新发非金融企业信用债中,发行时主体评级仍主要聚焦在AA级及以上,合计发行规模占比99.05%,其中AAA级占比近60%。
国际经验表明,评级机构势必走向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并举的发展阶段。评级机构需要将委托评级业务中形成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赢得投资者青睐,进而扩大在信用评级市场上的影响力,形成评级业务与非评级业务的相互增进的良性循环。
其实,国内评级行业在非评级业务拓展方面处于早期,可以积极开拓风险管理、证券估值、指数、数据、模型、绿色金融等非评级业务,非评级业务快速壮大,逐步由附属性的增值服务转变为独立的收益增长点。
据联合资信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非评级业务收入突破6000万元人民币,达到6301.28万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明显增长19.38%。2023年,预计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非评级业务收入有望突破8000万元。
另外,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此前还屡次提到评级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建立国际话语权的问题。本次《评价办法》将服务国际市场作为加分项,有助于评级机构积极拓展国际业务,通过国际话语权的逐步建立,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据前述责任人介绍称,以联合资信为例,在确立了以“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和离岸美元债或其它币种债券评级”的双向国际化拓展方向后,先立足于香港市场,同时向东南亚国家扩展,建立、加强及维护与各市场参与者的关系和信任度;在此基础上,适时地以分公司、参股或收购合并的形式切入及开拓更多海外的业务及市场,并为长期的国际化打下良好基础。
中诚信国际表示,“评级机构将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要求,从优化评级理念、技术与方法,科技赋能、发展多元化业务,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着手,推动评级行业回归根源,更好为投资者服务,提高国际话语权。”
展望后续,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通过加强市场化联合评价等多元化手段,增进评级机构固本强基,有助于扩大评级衍生业务,与时俱进缔造信用业务生态链。我国评级行业一定会随着经济综合能力和相关企业国际地位的提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