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更高条理的智慧,也就是创造性,才是机器无可取代的
●未来人才更看重综合能力
●要学习知识体系背后的东西。第壹个是思维体系,第贰个是创造体系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
3月23日、24日,多位院士、专家齐聚港中大(深圳),参加该校的十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3月24日的“ 人工智能 +”院士论坛,更是云集了30多位院士,探讨 人工智能 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AI时代“学”什么?
“ 人工智能 时代,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谈及人才培养面对AI挑战的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如是说。他表示,以往的学生习惯从“刷题”中获取知识,知识固然重要,可是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不再是难事,机器在破解“套路”方面甚至比人更在行。在这种情景下,更高条理的智慧,也就是创造性,才是机器无可取代的。只有把人才培养得更具创新意识,才能避免“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的怪圈。朱世平指出,未来人才更看重综合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多出去瞧瞧,和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多交流,见多识广才能提升综合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表示,AI时代,即便知识体系学得再好,可能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因此,“要学知识体系背后的东西。第壹个是思维体系,有了思维体系,才能谈创造人才培养;第贰个是创造体系。啥样的人可以创造?就是知行合一的人。”吕建指出,AI时代,要将这些知识体系背后的东西都学到了,才能确保不被AI迅速淘汰。
AI时代怎么“学”?
AI的兴起,给很多家长造成了新的焦虑。让孩子学计算机、学编程的热度还未褪去,AI又成了新的赛道。对此,深圳 人工智能 与 机器人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有自己的意见——“大伙都生怕跟不上热潮,但其实学习AI跟学计算机、编程有本质区别。”丁宁表示,计算机行业属于技能型,掌握了技能就能立足,可是AI时代将重复性的理论性工作慢慢替代后,未来期望的是创意和对世界更深度更完整的领会,“ 人工智能 领域的学习更强调思路,也就是设计思想和天马行空的创意。”
鉴于这一点,丁宁建议家长们与其把孩子送往各种AI培训班,不如让孩子从课堂中走出来。
大学应该做什么?
作为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又该在AI时代做出怎样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李国杰列举了一组数字——“2022年,科技公司创造了32个重要的机器学习模型,而学术界只发生了3个,这与2014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当时大部分AI突破都来自高校。近年来约70%拥有AI博士学位的人才进入私营公司就业,20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1%。”这意味着,训练模型的高昂成本正在将科研人员排除在外,头部科技公司对AI领域的“垄断”愈发严重,学术界面临空前绝后的挑战。李国杰院士认为,随着AI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需要更多持续和深入的努力来确保AI研究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科学家在引领科技良性发展中要施展应有的作用。他呼吁,在AI的科研中,大学和研究院所应该饰演更重要的角色。
高校除了是创新链上的一环,也是人才链上的一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孙钰建议,国内高校做好AI与各个精湛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在AI时代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确保未来AI更好地为千行百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