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之剑,高悬于上市公司之上。作为资本市场非法乱象重灾区的财务做假,无疑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目前,又有上市公司因为持续多年财务做假收下罚单。
这次被罚的是老牌上市公司陕西航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航天动力 ”),2003年上市的 航天动力 2014年起归母净收入逐年下滑。为了美化财务数据, 航天动力 从2016年起通过充任专网通信业务资金通道方的形式持续虚增业绩,并在尔后的五年间合计虚增营业收入38亿元、虚增利润0.729亿元人民币。
受此影响, 航天动力 及其主要责任人员被罚款1180万元人民币,“首恶”当时担任总经理被市场禁入十年。另有2位涉事人员因受贿而被追究刑责。
值得注意的是, 航天动力 仅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零容忍”打击财务做假的典型案例之一。开年以来,已经有近60家上市公司被行政处理,另有近20家上市公司被立案侦查。
“此番 航天动力 被查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为老牌央企,并且被从重处罚。这说明严监管是对所有非法主体天公地道、严厉责罚不贷。”受访人士表示。
老牌央企被罚超千万
急于改善账面业绩,老牌上市公司 航天动力 日前收下千万罚单。
建立于1999年的 航天动力 ,2003年即登陆上海证交所主板。上市的前十年间其业绩水涨船高,然而,2013年归母净收入达到0.71亿元后开始走下坡路。为了改善账面数据,急于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的 航天动力 想到了一条捷径——充任资金通道方。
2016年, 航天动力 以贸易方式参与隋某力专网通信业务,除融资性贸易外, 航天动力 根据目标业绩和实际业绩的差额确定贸易规模,与其子公司航天节能通过开展智能数据模块业务,充任隋某力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的钱财通道方,收取固定利差。
后者的交易中,交易标的从供货商直接运输至客户, 航天动力 不参与产品加工、仓储及运输环节,不具有交易标的的控制权,不承担交易背后责任。受此影响,此项交易被判定为虚假交易,由其造成的收入也被视作虚假记载。
2016年-2020年, 航天动力 虚增利润0.079亿元、0.2亿元、0.19亿元、0.14亿元、0.1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6%、73.84%、50.38%、14.33%和36.01%;虚增业务收入更是高达4.35亿元、8.54亿元、7.72亿元、16.6亿元、0.8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4.09%、46.38%、40.92%、62.59%和6.58%。
五年间, 航天动力 合计虚增营业收入38亿元人民币,虚增利润0.729亿元人民币。
这时,2020年,上海证交所曾就 航天动力 2019年年报未准确完整披露贸易业务相关情况进行问询,彼时, 航天动力 并未如实回复,造成临时报告虚假记载。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 航天动力 所涉问题是典型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贸易。自2013年起,国资委即屡次印发文件明令禁止此类业务。此类业务更多为“通道”而不具有本质交易。国资委严禁此类行为是对经济发展秩序的规范, 航天动力 揭竿而起则是自作自受。
“不仅是融资性贸易,一些其它昔日可行、如今被禁止的业务,好比券商资管的通道类业务,仍然有企业侥幸试险。”受访人士直言,“ 航天动力 大额罚单表明,不管企业股东背景多么强硬,对于监管禁止的表现务必要及时收手和纠正,昔日可为不代表今日仍然可为,盲目试险只会自讨苦吃。”
由于虚假记载, 航天动力 的繁重罚单已经到来。
尽管其涉事时间位于新旧证券法交接时期, 航天动力 却被予以从重处罚。公司层面被罚600万元人民币,公司及6位涉事高管被合计罚款1180万元人民币,主要决策人、当时担任总经理被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时, 航天动力 2名参与专网通信案的原高管因在该贸易业务中存在受贿行为,已经被司法机关追究刑责,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另外,等待 航天动力 的还有民事索赔,目前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向 西安市 中院提起民事诉讼。
全方位立体追究责任严厉惩办财务做假
值得注意的是, 航天动力 案仅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严厉责罚财务做假的案例之一。近期,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多起适用新证券法的涉财务做假、欺诈发行案例,处罚力度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全国人大部委专场、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密集强调多措并举严厉惩戒财务做假行为。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前介绍,2019年至2023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理决定1940份,同比增加77.98%;对442人次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同比增加140.22%;罚没款金额231亿元人民币。其中,2023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的罚没总金额达63.8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同期增长133.63%,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达118件。
2024年以来,监管针对上市公司非法行为的处罚数量和力度进一步加大。根据Wind,截至3月27日,被给予行政处理的上市公司已经接近60家,同比增超六成。
从财务做假罚单来看,处罚金额在 航天动力 之上的大有所在。好比 思创医惠 ,其因2017年-2020年合计虚增利润1.17亿元人民币,并于2021年公开发行8.17亿元可转债,公司及主要责任人合计被罚9970万元。再好比红相股份,其于2017年-2022年累计虚增利润3.92亿元人民币,并利用虚假记载财报三次募资(两次成功一次失败),红相股份及主要涉事人员被合计处罚6556万元。年内因财务做假被罚的 ST华铁 、 上实发展 、思尔芯等,行政处理金额也在千万元以上。
3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加强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做假多发领域、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和强化全方位立体式追究责任,再次表明监管以投资者为本,严打财务做假的鲜明立场。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表示,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增强合力,构建打击财务做假的综合惩防体系,重点打击五类行为:一是长期系统性做假和第叁方配合做假,对于做假的策划者、协助者,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坚决破除做假“生态圈”;二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要坚决把做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混进来的要坚决清除;三是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随意调理利润的财务“洗澡”行为;四是通过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进行做假的表现;五是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进程中随同的一系列做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