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21.59万起!雷军开启-最后一战-

【小米汽车】21.59万起!雷军开启-最后一战-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28 22:16:41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小米汽车】 【最后一战

K图 01810_0

  在宣布造车的1000多天后,小米汽车正式“赴约”,55岁的雷军也打响了他口中的“人生最后一战”。

  3月28日晚间,经过密集的铺垫和预热之后,小米终于正式发布首款汽车SU7,并公布了外界最重视的销售价格:小米SU7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起,小米SU7 Pro版售价24.59万元。对于标准版21.59万元的定价,雷军表示,“比 特斯拉 便宜3万元人民币,这个定价是亏钱的,但愿大家理解。”

  小米SU7可以说是刚问世就“自带流量”,在过去三年间,几乎没有一款汽车新品或一家造车企业能持续引发外界如此高的关注与期待。如今小米SU7正式面世,其市场表现、能否复制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和未来能否实现“纯电豪华轿车单款产品的前三名”的内部目标,都将从此刻开始接受市场的审视与验证。

  三年间,汽车行业已天翻地覆,很多车企倒下或面临困境。回望过去三年的日子,雷军我也坦言:“我每天都战战兢兢,经历着各色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如果说,雷军过去三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缔造小米的首款汽车,那么如今,面临同业对手的价钱战和行业巨头亦不打算停手的残酷竞争,可以预见的是雷军和小米汽车将再次面临新的风暴。

蔡淑敏摄

  终于揭开面纱!

  “这个定价是亏钱的”

  小米SU7正式发布前夕,在小米官方发布的《雷军答网友问》中,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介绍小米SU7?” 时,雷军坚定地回答:“小米SU7的目标就是,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轿车。”

  其中,“50万”这个价格标签被网友们画上重点。从官宣以来,小米首款汽车的定价便成外界最重视的焦点,网络上频繁流传的“网传定价”每次都能引发社交媒体的热烈讨论,但随后总被小米公关团队及时辟谣。

  如今,小米SU7价格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具体来看,小米SU7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人民币,小米SU7 Pro版售价24.59万元人民币, 小米SU7 Max版29.99万元人民币,另外,这三款分别包含价值3.4万元、4.8万元、4.2万元的权益。

  对于价格,小米此前已经进行了长期的铺垫,雷军及小米高层如卢伟冰等人屡次对外表示“价格不会低”。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直言,小米SU7定价会偏高,但他相信在发布会后,大家会认可这一价格。雷军也在答网友问中提及,小米SU7作为一辆C级豪华轿车,配置强大,价钱自然不菲,“相信大家看过发布会以后,一定会觉得物超所值。”

  对于标准版21.59万元的定价,雷军表示,“比 特斯拉 便宜3万元人民币,这个定价是亏钱的,但愿大家理解。”

  然而,对于众多米粉而言,他们期望小米的首款汽车能像当初的电话一样,以性价比赢取市场。但今时不同往日,雷军在微博中坦言,小米汽车的从0到1,跟14年前小米手机的从0到1相比,小米的成长阶段和面临的用户期待非常不同。

  自从2019年小米将红米系列升级为独立子品牌后,小米手机便致力于冲击高端市场,逐渐弱化性价比标签。从最新财报来看,2023年小米在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ASP(每部平均售价)同比增长超19%,创历史新高。据第叁方数据,小米202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4000-6000元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占率达16.9%,同比提升9.2个百分点;同时小米中国大陆地区全年高端智能手机(定价人民币3000元及以上的机型)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比超20%。

  但问题在于,手机与汽车是两个不一样的市场。消费者是否能接受小米SU7的定价,和那些支持小米手机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的消费者是否愿意继续为小米汽车买单,都是未知数。

  目前来看,外界对小米SU7的定价评论不一,在今日小米汽车发布会的直播评论中,有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良心价”“很性价比”“诚意满满”,但也有评论称“太贵了”。

  而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车企价格调整的环境下,消费者面临的决策更为多样。3月27日,小米之家上海浦东新区世纪汇汽车体验店内,一位前来参观和咨询的女士表示,自己同时也在考虑极氪001。

  面对外部的竞争环境,雷军并未回避,他表示:“最近很多朋友都问,如今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小米汽车有信心打开市场么?当然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小米汽车,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上市及交付背后:

  “1+N”渠道模式

  小米汽车宣布,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

  随着小米SU7定价公布,通过小米汽车App、小米汽车微信小程序或全国 29 城的小米汽车零售门店均可订购,其中开创版最快4月3日交付,标准版及Max版、Pro版将分别于4月底、5月底交付。

  3月25日,小米SU7已抢先在29个城市举办静态品鉴活动,覆盖59家门店和17个限时展厅,总共76个地点。首批选择的城市和门店选址均布满策略,主要集聚在一二线等热门城市,且门店多位于人流密集的繁华商圈。

  以上海为例,小米汽车发布会前夕,位于浦东新区世纪汇的小米之家汽车体验店已是人头攒动。预约的顾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拍照并咨询,路过的行人也纷纷被吸引进店。这家体验店位于世纪汇LG2层,同在这一商场的还有位于1层的 特斯拉 体验店、理想零售中心和蔚来空间,和岚图和阿维塔这两家车企品牌,但目前小米汽车的线下关注度远超其它品牌。

蔡淑敏摄

  据该小米之家汽车体验店的员工透露,上海的小米汽车线下布局为“4+2”模式,即4家小米之家与2家销售服务中心。除了浦东世纪汇店外,还有徐汇百联、静安 大悦城 和闵行万象城三家小米之家,另外,两家销售服务中心位于浦东和宝山。该店员表示,门店提供咨询、销售及试驾服务,而提车则需在松江的交付中心完成。若发布后立即预定,预计4月便可提车。

  与其它从零开始搭建销售渠道的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凭借其深厚的销售渠道基础,节省了大量成本。小米汽车采用“1+N”的消交服渠道模式,“1”代表小米汽车自建自营的交付中心,功能以交付为主,覆盖“销售、售后服务”业务, “N”则代表代理销售与用户服务触点。小米之家门店数量已超万家,另外在2023年底,小米集团已与14家销服合作商签订合作意向书。

  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进一步透露,小米汽车零售店分为三类,一是负责销售、服务、体验、交互的直营交付中心;二是在商场小米之家的条件上扩大面积,形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店;三是和国内各地的汽车经销商合作,在原先4S店的条件上改造为2S店。雷军日前公布了第贰批交付中心城市的候选名单,涵盖南通、常州、济南等二线城市,并诚邀公众参与选择。

  作为线上销售起家的企业,小米在线上渠道同样拥有优势。除了自营渠道外,小米与京东的深度合作也持续深化。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除了整车之外,京东汽车和小米汽车还将进行更深度合作,包含小米 充电桩 送装一体服务、配套轮胎销售等。

  手握千亿现金

  但“亏得起”么?

  随着小米SU7进入市场验证阶段,小米汽车的商业化之路也正式开启。

  不过,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米造车是否会给公司财务造成巨大压力也一直是外界持续关注的话题。

  根据最新年度业绩报告,小米集团2023年经调整净收入大幅增长126.3%至193亿元人民币,这一大幅增长一定水平上与上一年的低基数相关。2022年,小米经调整净收入为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1.4%,而2021年的净收入为220亿元人民币。

  这时,小米营业收入已出现连续两年下滑的态势。2023年,小米集团总营业收入27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2%,而2022年小米集团2800亿元的营业收入已经同比下滑14.7%,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3283亿元人民币。智能手机业务受市场大盘下滑的影响与研发支出的攀升,共同构成了这一趋势的成因。

  早在2021年,小米便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计划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未来十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随同着时间的推进,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研发团队也不断壮大。小米集团近三年的财报显示,2021年,小米汽车研发团队的规模超过1000人。2022年,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业务上的研发投入达到31亿元人民币,汽车研发团队超2300人。2023年,小米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增长至67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用8亿元),其中四季度为24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2亿元)。

  其实,雷军在2023年底就对外透露,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已经超100亿。

  尽管研发投入巨大,但新势力造车盈利难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上个月,理想汽车披露2023年全年财报数据,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23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5%;全年净收入118.1亿元人民币,同比扭亏。理想也成为中国第壹家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同时也是继 特斯拉比亚迪 之后全球第叁家实现盈利的 新能源 汽车企业。

  然而,除了理想,很多新势力车企去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雷军日前在谈及 特斯拉 涨价的时候也坦言,目前纯电车,除了 特斯拉 ,很多家都是巨亏。

  2023年,小米的经营性资金流量明显增长至413亿元人民币,年末现金储蓄更是高达1363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与“蔚小理”等车企相比,小米的资 金储蓄显然更为充裕,不仅远超过理想的1036亿元人民币,比蔚来的573亿元和小鹏的457亿元加起来还要多。尽管手握巨额资金流,外界关于小米汽车“亏得起”的说法,仍然值得研究。

  毕竟,相比于其它车企,小米当前的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智能手机和IoT业务,尤其是手机业务仍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同时,当前汽车市场正处于激烈的价钱竞争中,小米汽车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盈利,仍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前夕,“价格屠夫” 比亚迪 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尽管在激烈的价钱战中, 比亚迪 第四季度净收入环比下降16.7%,但这并未影响其强大的挣钱能力。2023年, 比亚迪 全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归母净收入达到30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7%;汽车业务毛利率23.02%,超过了 特斯拉 和理想。另外, 比亚迪 经营活动引发的钱财流量净额也实现了20.51%的同比增长,货币资金从年初的514.71亿元增加至年末的1090.94亿元人民币。

  因而可知,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小米汽车要想脱颖而出,取得一席之地,仍需面临诸多挑战。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小额贷款公司】  【金融监管】  【上市公司】  【可持续】  【ESG】  【《指南》】  【海通国际】  【2025】  【收购蔚来】  【小米汽车】  【中介机构】  【发行人】  【发行规模】  【特斯拉】  【超级充电桩】  【充电站】  【人形机器人】  【ModelY】  【SUV】  【行走的流量】  【统一大市场】  【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