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房企业绩会,万科总是绕不开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行业走势?如何稳中回升?如何应对阶段性关口?这是市场之问,也成了万科的必答题。3月29日,万科在线上举行2023年度业绩推介会,针对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万科管理层从市场判断、行业发展和大股东支持等多方面回应市场关切。
新增住房需求仍然存在
在3月29日的业绩推介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再次回应了对行业走势的意见。郁亮称,公司仍旧维持过去对市场的判断,行业已经很难且不会回到过去的高点,可是行业前景仍然广阔。
郁亮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要用动态的眼光看住房需求变化。首先,房地产市场已经从“有没有”到“咋样”阶段,人们美好生活的标准在不断提升,人均居住面积不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目前63%的住房还没有电梯,人均居住面积、住房设施、小区环境等都有特别大的改进空间,市场需求仍在。其次,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新增住房需求也仍然存在。2023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1196万人。
综合上述因素看,未来住宅建设的中枢值是10亿平方左右。2023年住宅新开工面积不足7亿平方,较2019年的高点降低了59%。
在郁亮看来,当前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已大量出台,力度超出以往年度,随着政策效果的真实写照,相信市场会逐渐恢复。他同时指出,去年中央提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大工程”建设,将增进经济回升,也会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万科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房领域都有项目,未来将继续施展自身在小户型建设和代建等方面的能力和优势,积极参与。
郁亮同时还提到,住建部所表达的对房地产企业的寄语,“谁能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谁就能有发展,谁就能有未来”。对此,郁亮在业绩会上也表示,万科将持续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全力迎接好的未来。
削债与不分红
早在2018年万科就高喊“活下去”,如今六年过去了,“活下去”成为各大房企相当迫切的命题。
郁亮在业绩会上也坦言,要“活下去”,业务能力好只是一方面,公司还需要强化底线思维,做好极限情境下的压力测试,并为此做出更加充分的准备。虽然万科很早提出“活下去”,但考虑还不够全面。在市场的持续深度调整进程中,过去很多习惯的东西可能会发生改变,过去稳健的标准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公司安全。
对于未来,万科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盘活存量、把不动产变动产等工作,让公司的安全垫更厚。郁亮指出,过去一段时期,万科已在努力盘活存量,同时通过新融资渠道、资产交易等方法,将经营性不动产持续变为动产,补充资金流。今后,将以更强的危机感和更大的力度推进上述工作。通过上述工作,万科未来两年将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他同时提到,今年万科打破了31年的传统,作出不分红的艰辛决策,也是为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创造前提。
对于外界的批判与疑问,郁亮也进行了回应。郁亮称,去年四季度以来,万科得到了深圳国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和市场各方的关心和帮助,对这些善意和支持,万科非常感恩,对外界的批判,万科也很感激。万科管理团队一定不会躺平,会跨过这个关口。
挑战与支持
2023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空前绝后的深度调整,在行业整体融资明显收缩之下,万科仍然获得了各大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谈及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万科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祝九胜表示,万科长期以来与银行都是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万科短名单合作银行有8家、长名单合作银行有16家,长期合作的银行有26家,这些银行长期都很支持万科。“在行业调整的情景下,银行在风险防范方面是我们的同盟军。”
“当前万科融资状态还是正常的状态,客观说有压力,但有压力能过关,这一关公司一定能闯得过去。”祝九胜坦言,目前万科主要面临三方面融资挑战,“一是开发业务收入与支出不平衡造成的挑战;二是融资模式改变造成的挑战,以往是一笔大金额就可以提款,现在要转到项目,按工程进度才能提款;三是整个经营业务的布局,即经营业务的 利润率不足以覆盖整体上利息爬坡的状态。”
面对本轮极具挑战的房地产周期,万科除了自身全力以赴,也获得了国资大股东的支持。
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在回答深圳国资对万科的支持时表示,深圳国资金银财宝支持了万科,万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据朱旭介绍,深圳国资采取了四大类措施,以市场化方式来帮助和支持万科。第壹,帮助万科处置流动性较低的不动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第贰,市场化方式来认购万科旗下盈利的消费基础设施;第叁,通过深圳国企和万科之间的产业型协同,推动了多个项目合作;第四,深圳国资也在积极组织协调金融资源来支持万科。
“目前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是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已经支付诚意金,有的则正在逐步落地过程之中,这些项目如果全部落地完成以后,预计可以助推万科释放的流动性在百亿规模以上。”朱旭称。
北京商报记者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