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人工智能抢饭碗,医生如何办?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抢饭碗,医生如何办?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30 21:05:29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人工智能】 【复旦大学】 【高速公路】 【医学院

  第十期“枫林科技沙龙”日前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参会嘉宾明天国际企业机构责任人潘仁进表示, 人工智能 使人类社会面临空前绝后之大变局,目前大部分医师的工作被替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一预判是否成立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沙龙主持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向军教授回应道, 人工智能 是人脑设计出来的,是一种局部运算;重复性、需要海量计算的工作, 人工智能 有优势,可是医学是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的,具有整体性, 人工智能 造成了挑战,可是医师不会被取代,不要过于担忧;医师需要运用 人工智能 ,帮助医药技术的提升,增进人民健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认为,AI( 人工智能 )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机会非常多,在疾病诊断方面,谷歌等运用 人工智能 在罕见病诊断方面超过了人类医师,因为 人工智能 知识面非常宽;在药物设计领域,构成人体的有约三万个基因,十几万种蛋白,药物研发要做蛋白分子的预测,运用 人工智能 ,蛋白分子的预测准确度在逐渐提高,药物研发要跟 人工智能 结合起来,以往的形式面临重大改变。

  朱同玉也提出,当前的 人工智能 在医学领域一些不足,以大模型为例,如今的大模型越来越多,实际运用存在大而不精、大而不准的问题,大模型没有完整的医学逻辑结构,对于医学专业问题文不对题,不知所云,而医学的关键恰恰是精和准。他认为,互联网大厂等机构研发的大模型,类似于高速公路,而医学运用相当于各地的景区,高速公路无法直通景区,中间需要连接线,也就是各种垂类的医学专业细分模型,这些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机会。

  复旦大学正在积极推进 人工智能 与医药科研结合,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刘雷在“枫林科技沙龙”上介绍,上海医学院医学科研 数据中心 的高性能计算平台CPU计算能力达147万亿次/秒以上,GPU达780万亿次/秒以上,存储总容量在3.6PB以上,已经开始服务16家复旦全面的医院,支撑开展科研项目超过50个,发表SCI论文35篇。

  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正在推进的“罕见病智能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可以针对0-14岁儿童进行早期罕见病筛查,通过分析病患的面部图片,识别出与其面部特征相关的罕见病,筛查灵敏度97%,筛查准确率88%。

  “枫林科技沙龙”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办的系列活动,陈向军表示ChatGPT、Sora等相继出现, 人工智能 大踏步前进,这是时代的挑战,医学界要研究怎么应对,“枫林科技沙龙”希望把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实践等链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平台,增进交叉融合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加速落地。(完)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充电桩】  【充电设施】  【高速公路服务区】  【交通运输】  【新能源车】  【交通运输部】  【覆盖率】  【无人机】  【ing】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  【女子实名举报前公公】  【农发行】  【人工智能】  【周鸿祎】  【产业链】  【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