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将绿色金融列为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近期逐渐披露的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约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超42.63%。其中,4家国有大行同比增长超万亿元人民币。同时,银行业不断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工具箱”愈发丰富。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规模占比约95%左右,其它各类产品占比低、种类少。未来应进一步拓展产品线,优化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发展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约17.9万亿元
记者根据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六大国有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达12.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44.59%;2023年六大国有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约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继续保持40%以上。
截至2023年年末,从总量上看,共有4家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3万亿元: 工商银行 (601398.SH)绿色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近 5.40万亿元人民币, 农业银行 (601288.SH)绿色贷款余额为4.05万亿元人民币, 建设银行 (601939.SH)绿色贷款余额为3.8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 (601988.SH)绿色贷款余额为3.11万亿元人民币, 交通银行 (601328.SH)绿色贷款余额为8220.42亿元人民币, 邮储银行 (601658.SH)绿色贷款余额为6378.78亿元人民币。
从增速上看, 中国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约1.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56.34%; 农业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1.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50.1%; 建设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1.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41.19%; 工商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35%; 交通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 1866.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29.37%; 邮储银行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 1413.2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年末增长28.46%。
中国银行 研究院顶级研究员赵廷辰对记者说:绿色信贷大幅增长与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在党的政策引导下,大行坚决扛起支持绿色发展重大责任。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第贰篇提出,对绿色金融重视水平进一步提高。六大国有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绿色金融方面投入更大资源。二是绿色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降低了绿色金融支持的危险。例如,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近几年来新建项目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煤电,具备了商业可连续性,增强了金融支持的积极性。2023年 太阳能 发电装机规模增速超过50%,绿色贷款在其中施展了积极助推作用。
“三是投放绿色信贷是‘稳中求进、先立后破、以进促稳’的一定要求。”赵廷辰表示,“2023年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过去银行业重要的贷款投放领域均受到较大影响,余额不增反降。为了稳定经济大盘、同时稳定银行整体贷款规模,银行业需要找到新的贷款投放点,促使绿色低碳行业成为金融支持新的热点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对记者说:“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大幅增长的原因:一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加快,对绿色信贷的切实需求量稳步增加。二是政策层面对绿色信贷的支援力度不减。三是商业银行从战略层面布局绿色金融的力度持续加大。”
绿色金融理念直接影响信贷投向。举例而言, 交通银行 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从绿色金融理念动身,对各个领域资金投放进行调整:在能源领域, 交通银行 聚焦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在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的条件下,将信贷资源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倾斜;在制造业领域,该行结合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高碳排放行业碳达峰方案,对照能耗、能效标准优选项目和客户,支持低碳转型项目,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淘汰落伍低效产能。
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需进一步丰富
2023年,六大国有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实践持续深化。
记者梳理各大行年报了解到,目前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有以下变化:首先,绿色金融“工具箱”不断丰富。例如, 工商银行 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租赁、基金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 ESG 主题理财产品,发行多只投向生态环境、ESG、碳中和等领域的绿色基金产品。
其次,绿色金融产品愈发细化。例如, 农业银行 创新推出绿色普惠贷、海洋牧场贷、和美乡村贷等区域特色产品,推广应用乡村人居环境贷、山清水秀贷、生态共富贷、森(竹)林碳汇贷等产品。
同时,银行业绿色金融服务场景更加多元。例如, 邮储银行 2023年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发行市场首单同时贴标碳中和、 乡村振兴 、革命老区三个标识的绿色资产支持票据;创新“绿色G贴”,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贴现票面金额40.13亿元;持续为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服务,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完成4067户企业碳核算。
2023年,六大国有银行绿色债券业务向上发展。其中 建设银行 、 农业银行 绿色债券相关业务增长相对较快。年报显示, 建设银行 2023年人民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70.15%,外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117.32%。全年参与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36期,发行规模291.43亿元; 交通银行 2023年投资绿色债券余额 200.77 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年末增加 81.73 亿元人民币,增幅 68.66%。主承销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83.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1%。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当前,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产品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从规模还是种类来看都发展迅猛。在国家绿色金融战略的规划下,我国银行业积极推行绿色信贷产品,逐渐形成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绿色信贷产品体系。根据信贷业务特点,我国绿色信贷产品主要围绕借贷主体、借贷用途、抵质押品、借贷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和ESG表现等方面进行创新。这些产品满足了绿色企业或项目在价格、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的切实需求,精准聚焦绿色低碳项目,增进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和企业配置倾斜。”
杨海平对记者说:“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有如下建议:一是推进绿色低碳银行与数字银行的一体化缔造,探索绿色金融与产业数字金融、绿色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ESG管理体系,并完善‘可丈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环境效益测算体系。三是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衔接。”
赵廷辰对记者说:“下一步银行业可考虑从几方面优化绿色金融业务。一是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要紧跟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例如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 储能 、电网智能化改造、智能微电网、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新能源 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保持并加大支援力度。二是要关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近两年来,光伏、风电等领域屡次出现产能过剩疑问,相关问题值得金融业高度关注。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各区域发展不同步,可能发生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仍处于快车道,不存在整体性的产能过剩,尤其是高端制造环节不仅不是过剩,而且还处于短缺。金融要避免扎堆低端产能,应瞄准高端制造环节,推动产业链升级、延展。”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结构。”赵廷辰表示,“目前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规模占比超过90%,绿色债券达到近5%。其它各类产品占比低、种类少。由于资金投放量大、市场利率下行较快、各行竞争较为激烈,在绿贷、绿债领域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已经比较微薄。下一步应拓展产品线,发展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既能够满足绿色企业和项目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能够增厚银行业务回报,提振银行净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