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知名中药企业高层-大换血-,红日药业创始人姚小青辞任董事长,营收净利2023年再遇双降

【红日药业】知名中药企业高层-大换血-,红日药业创始人姚小青辞任董事长,营收净利2023年再遇双降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4-10 13:04:02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红日药业】 【姚小青】 【中药配方颗粒】 【董事长


K图 300026_0

  本站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最近, 红日药业 发布的一则公司高管变动公告引发业界关注,公告显示,姚小青因个人工作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老总、董事等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姚小青不仅是 红日药业 的老总,还是开创人,他带头研发出公司主力品种血必净注射液,并将 红日药业 推动成为如今的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企业。姚小青原定到2025年4月21日任职期满,突然提前一年辞职,也引发了外界种种猜想。

  值得注意的是, 红日药业 管理层已大换血。此前 红日药业 已经有副董、董事等多名早期高管离任,据公告披露,新任老总、常务副总经理及财务责任人都是兴城集团背景,兴城集团的实控人 成都市 国资委是 红日药业 的实控人。

  不过,新任管理层将面临不小的业绩压力。2023年, 红日药业 营业收入、净利再次双降,第壹主业中药配方颗粒业务连续下滑。对于姚小青提前离任是否与业绩下滑有关等诸多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采访 红日药业 ,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历经控制权之争

  由三甲医院医师下海的姚小青在1996年斥资百万收购了当时濒临破产倒闭的红日制药厂,成立了如今的 红日药业 。2009年10月, 红日药业 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红日药业 建立之初,为 红日药业 提供资金支持的大通集团获得了公司控股权,姚小青虽是公司老总和开创人,但暂位于股东席位第贰。

  据 红日药业 招股书,2000年 红日药业 改制重组时,大通集团持股60%,而姚小青仅持股15%。2009年,大通集团的持股比例更改为37.0997%,而姚小青的持股比例则升至33.93%。不过,曾国壮、刘强、伍光宁各自持有大通投资10%的股权,并与实际控制人李占通为一致行动人,因此,大通集团实际上的持股比例为48.24%。

  姚小青和大通集团对 红日药业 的控制权之争在2018年出现转折点。四处欠债的大通集团,屡次质押公司股权,而姚小青和当时公司副老总孙长海达成《一致行动人协议》,上位为公司第壹大股东。

  不过没多久, 红日药业 的控制权又生变。2018年11月,大通集团将其持有的11.45%的股份转让给兴城集团,姚小青和孙长海也分别向兴城集团转让了合计4.745%的股份。2019年1月,兴城集团与姚小青、大通集团签署了一份《关于支持成都兴城集团集团有限公司取得天津 红日药业 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协议》,紧接着姚小青将其所持 红日药业 6%的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兴城集团行使。

  一番操作下来,姚小青被拥有22.195%股权的兴城集团取而代之,后者成为 红日药业 第壹大股东,兴城集团的实控人 成都市 国资委也成为 红日药业 的实控人。

  在兴城投资入主后, 红日药业 多名早期任职的高管接连辞职。2019年, 红日药业 原副董、董事孙长海离任,他曾与姚小青共同研发血必净注射液。曾任大通集团董事的曾国壮、伍光宁和李占通等人也分别在2019年和2023年选择了离职。

  而姚小青则在2021年7月直到今天年2月,屡次减持股份,合计减持了约9000万股股份。截至上述辞职公告披露日,姚小青持有 红日药业 3.07亿股,占公司总股份10.24%,按当日股票价格计算股份价值约12亿元人民币。

  根据公告披露, 红日药业 新老总吴文元曾任 重庆市 大渡口区发改委副主任、城乡统筹备公室主任,兴城集团首席投资总监、投资发展部部长。新常务副总经理及财务责任人孙武也是兴城集团背景,原班人马只剩下蓝武军和姚晨等少数几个。

  一位不具名的医药板块投资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番姚小青辞任老总,意味着 红日药业 旧股东已“出局”,至此, 红日药业 已经开始 成都市 国资委控制权时代。

  中药配方颗粒喜与忧

  在中药配方颗粒领域, 红日药业 的实力超群,可是近两年市场业绩却接连遇冷。

  2001年,中药配方颗粒开始正式试点。2012年, 红日药业 收购了6家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之一北京康仁堂药业,从而成功跻身试点企业。 红日药业 官方网站介绍,中药配方颗粒拥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8个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全资子公司康仁堂拥有中药配方颗粒产品超过600种,基本涵盖了中医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所有品种。

  借此利好,2015年, 红日药业 的中药配方颗粒业务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核心单品“血必净”,成为其第壹大营业收入来源。到2021年, 红日药业 中药配方颗粒业务的营业收入更是达到巅峰42.35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55.21%。

  近几年,随着试点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为加强中药配方颗粒的管理,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量控制与标准研究,2021年4月,国家药监局颁发第壹批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药品标准。同年11月开始,中药配方颗粒结束20多年的试点工作,正式实施备案制,意味着中药配方颗粒不能再按企业标准生产和销售,不具有国家药品标准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标准的中药配方颗粒不得上市销售。

  配方颗粒新旧标准切换也给 红日药业 造成了“阵痛”, 红日药业 2022年的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营业收入应声而落,2022年,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收入为33.6亿元人民币,占比为50.52%,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66%。

  受第壹主业营业收入下滑影响,2022年, 红日药业 实现营业收入6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3%;实现净收入6.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19%。这是自从2019年以来, 红日药业 第壹次出现营业收入净收入双降。

  2023年,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仍旧是负增长,销售金额从上年33.6亿元降至29.23亿元人民币,减少了12.99%,造成去年 红日药业 营业收入、净利继续双降,分别为61.09亿元、5.0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8.14%、18.84%。

   红日药业 的业务布局除了第壹主业中药配方颗粒外,还涉及成品药、医疗器械、原辅料、医疗健康服务和药械智慧供应链等领域。2015年, 红日药业 斥资9.69亿元收购了两家公司分别主营电子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咨询的企业,进军医疗器械领域,但这一板块直到今天变现欠安。2023年,医疗器械产品营业收入更是同比上一年大幅下滑43.12%。

  年报显示,2023年, 红日药业 实现收入正增长的仅有以血必净注射液为代表的成品药领域和其它,不过,血必净注射液的营业收入占比为13.94%,目前靠其还难以支撑整个公司业绩。

  对于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下滑,从政策层面看,2023年以来,山东、 京津冀 等省份启动了中药配方颗粒集采,中选产品价格持续下压,包含 红日药业 在内, 华润三九佐力药业 等药企的中药配方颗粒相关市场也都受到了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配方颗粒的工业化生产是一定趋势, 西南证券 研报预计,中药配方配方颗粒市场未来有望开启千亿元时代。近两年,国内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市场规模加速扩张,全国范围内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已扩充至70家以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 红日药业 虽然是龙头,可是抢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要想自己的地盘不受冲击,就得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拓展营销渠道。”上述医药投资人认为,有部分知名上市中药企业还在观望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可能将迎来“井喷”。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汤秀清】  【昊志机电】  【肖泳林】  【董事长】  【操纵证券市场】  【中国证监会】  【A股公司】  【控股股东】  【300503】  【奥康国际】  【王振滔】  【王进权】  【上市公司】  【人工智能】  【大众交通】  【新未来】  【利元亨】  【卢家红】  【跨越式发展】  【五洲医疗】  【信息披露】  【深交所】  【招股说明书】  【邮轮产业】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