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木活字印刷术传承 - 只能靠李子柒吗

【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术传承 - 只能靠李子柒吗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4-11 9:02:27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活字印刷】 【李子柒】 【王法万】 【年轻人

  不久前,王法万有点烦。

  王法万是“国家非遗”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也曾是李子柒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能的师傅。

  3月底王法万接受媒体采访,聊到自己问李子柒啥时候更新作品,李子柒回复他说今年的工作规划是“重点去做文化非遗相关”。此前,李子柒已停更视频近3年,何时复出备受关注。相关报道出来后,很多自媒体转载,标题被改得各种各样,最多的就是“李子柒现身”“李子柒回应何时回归”等。

  记者在温州瑞安东源村见到王法万时,他穿戴黑色衬衫、黑色西裤,留着很短的寸头,戴一副框架眼镜,聊起李子柒的话题时,他的神情有些复杂。

  “网上一转载,好多都变了味。”王法万直言自己的困惑,有些标题取得有点过火,“李子柒还没正式‘复出’,我不想给她带去太多麻烦。”

  王法万和李子柒结缘,要从6年前说起。2018年6月,李子柒通过网上搜索“木活字印刷”的关键词,找到王法万,希望拜他为师,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能。

  半个月后,李子柒来到温州瑞安东源村,跟随王法万学习,一待就是3个月。那年夏天,李子柒5分多钟的木活字印刷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目前在B站上浏览量超过114万,微博上点赞超过24万。在社交平台上,视频播放量还在往上涨。

  视频播出后,许多人找王法万买木活字的文创品,还有很多年轻人找来,请他制作个性化的木活字印刷产品,王法万承认“那段时间蛮火的”。

  因为当过李子柒师傅的缘故,去年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成立,王法万又邀约她作为研究院的“首个全球流传大使”。李子柒接受了这一邀约,她的加入让招募青年文化大使这件事变得格外顺畅。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有200多个年轻人报名,证书也发出去100多本。报名者中,除了国内高校的学生外,还有一些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留学的年轻人。王法万说,很多年轻人申请报名“青年文化大使”时,很有荣誉感,觉得自己和李子柒一样,也成了同一个文化研究院的大使。

  “有名人效应,推广会更容易些。”王法万实实在在地感受过这种“名人效应”。为此,王法万宁愿推迟研究院注册后第壹个会议的召开时间。“李子柒是我们第壹位流传大使,我想等她有空来瑞安,再把这个会议开一下。”

  这几年王法万我们时常到国内各地去参加展会,认识了很多“非遗老师”,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让他颇为感慨:“可能98%的传承人都没啥商业头脑,他们手艺活很精湛,但靠手艺营生很困难,有些老师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偶尔出去摆摆摊维持。”如何改变这种窘境,打响知名度是一条捷径。

  但有时候,名人效应也是把双刃剑。“万一舆论走偏,对我、对李子柒影响都不好。”王法万一再强调。

  目前在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大约有19位,王法万是其中之一,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

  王法万生于1973年,是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24代传承人,他爸爸、太爷爷都是传承人,以修族谱营生。

  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在铅活字发明后这么多年里都没有消失,和修族谱这一传统习俗有莫大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浙南农村地区,家族的族谱几乎都是用木活字印刷形式制作的,并且随着家族人丁的增加,每15至20年就会重修一次。

  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人开始用铅活字印刷术修谱,再后来各种电脑制作软件出现,“电脑排版修谱”逐渐取代传统方式,用电脑制作出来的家谱,比传统手艺更高效、成本更低,样式也更整齐划一。对此,村里老一辈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普遍感到无奈:自己都六七十岁了,还能做几年呢?王法万不愿这么想:“毕竟祖祖辈辈传到我这里,传了几百年时间,总要做点事吧。如果再不去宣传保护,早晚会消失。”

  不久前,王法万发起“百校行”公益活动,他自己掏腰包、主动跟中小学联系,在校园开设木活字印刷术的兴趣课程,并给每个学校送10套迷你木活字印刷工具,让学生动手体验。“现在联系了瑞安4所中小学校,其中一所我已经去上过课了,还有更多学校在联系中。”

  王法万身上有种对保护、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执念,这可能与他从小就接触这门手艺有关。王法万的整个童年,都在跟随爸爸王超华去浙南各地修谱中渡过,每个地方一待就是两三年。在他的印象中,那个年代东源村懂木活字印刷术、会修谱的人大约有数十人,但爸爸的生意最好。

  3岁时,王法万跟随爸妈一行坐船到苍南一带修谱,船上放着被褥、炊具,还有几十盘刻好的木活字,高高地堆叠成好几摞,用扁担挑着。王法万记适当年的盛况:“修谱的师傅很受尊重,被称为先生,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去修谱,船靠岸时,都有乐队敲锣打鼓来迎接,离开时,每家每户会送来水果、零食,船上总是堆得稳稳妥妥。”

  每到一个地方,匠人们通常都住在农村的祠堂里,妈妈负责烧饭,王法万就在一旁看爸爸和他的徒弟们没日没夜地刷墨、印字、刻字,耳闻目睹下,王法万初中结业后,顺其自然选择了继承爸爸的手艺,成为一名用木活字印刷术修谱的匠人师傅。

  然而,时代在变,挑战也来得很快。当王法万出师时,恰逢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也席卷了浙南地区,村里许多年轻人走出浙南,去各地做生意,不乏赚得盆满钵满的。

  看着村里一些年轻人意气风发地下海闯荡,王法万也坐不住了,决定撂下传统手艺活。1993年,他也下海经商,在上海长宁区一个弄堂口开了家眼镜店。

  当年开眼镜店,利润特别高,从温州拿镜架的进价3.3元,能卖35元,镜片进价2.8元,卖30元人民币,一副眼镜卖出去,就能赚50多元,当时普通职工每月工资可能才200元左右。

  然而,店开了3年,王法万没有从生意中赚到大钱,店里冷清时,几天都卖不出一副眼镜,加上在大城市,开销也大。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大概不是开店这块料。

  1995年,王法万回抵家乡重操旧业,把修谱的手艺捡拾起来。

  但修谱也其实不是长久之计。到2015年左右,王法万意识到,原本因为修谱而传承直到今天的木活字印刷术,在新的电脑技术面前,正慢慢萎缩。再不找前途,未来想靠这门手艺吃饭,肯定越来越难。

  目前在东源村,从事修谱的师傅大约有80多人,其中会篆刻反写字的仅有十几位。常年能接到单的师傅其实不多,并且多数单都要求电脑制作修谱,木活字印刷的单非常少,很多师傅一年可能赚不到10万元。“在温州,一年赚不到10万元人民币,想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蛮难的。”王法万说。

  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手艺造成危机的同时,也造成了机会,早在2012年左右,王法万就注册了一家淘宝店,到2015年,他决定把这家网店“盘活”,销售各种和木活字印刷相关的文创用品。

  到2016年,王法万成立工作室,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创用品的研发上。“当时村里老一辈人跟我说,你不要瞎搞这些东西,做出来谁要啊?”王法万不仅没有听“老人言”,反而越做越“野”,2017年开始,他又在国内各地办起了木活字印刷研学体验馆,目前各地的直营店和加盟店有16家。

  随着淘宝店和研学体验馆在互联网上有了存在感,一些商场、咖啡店、专卖店也找来,请王法万设计木活字类型的装饰墙。2017年,某知名雪糕品牌请他在杭州一家商场的专卖店里,设计3面木活字展示墙,店里的休闲区还放了张大桌子,摆着墨水、宣纸等工具,让顾客免费体验木活字印刷术。王法万参与设计的这家门店,曾一度成为杭州商业零售的网红打卡点。

  经过几年的尝试,王法万不再只是一个埋头于修谱的匠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时间来到2018年,新的机遇来了,当李子柒在互联网上搜索“木活字印刷”时,王法万的称号也就很轻易被找到了。

  3个月时间,李子柒跟随王法万学习木活字印刷术,很快写反字、刻字的技能就掌握得有模有样。王法万后来才理解,李子柒的目标其实不是要把这项手艺学抵家,而是用她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子柒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让王法万颇受震动。他以前认为,走市场化、做出名气基本是传统技艺唯一的前途。“没市场,大家就吃不饱饭,肯定要改行的。”因此他竭尽全力地经营淘宝店、办研学营,渴望把品牌做大。但现在他意识到:“要让这么多好的传统文化手艺得以传承,最终还是要靠年轻人。”尤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非遗文化愈发为年轻人所青睐,拍摄制作相关视频的“90后”“95后”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王法万把重心放在两件事情上,这两件事都和年轻人有关,一个是进校园的“百校行”公益活动,另外一个是文化研究院“广发英雄帖”,公开招募青年文化大使,让年轻人助力木活字印刷术。“我跟年轻人有代沟,做出来的文创产品跟市场也有点脱节,而青年大使们更敏锐、更懂市场,能提出更多好的创意。”

  对王法万的疑惑声也有。他在B站上发过很多视频,点击量最高的一条是“李子柒不远千里拜师学艺、传承文化”,视频里讲述了王法万为传承活字印刷所做的努力,弹幕里飘过这样一句话:“活字印刷没有用武之地,不是所有老手艺都有必要传承。”

  对这样不一样的声音,王法万还是坚守自己的执念:“老祖先的智慧,假如不传承下去,只能完全进博物馆了。”

  “事在人为吧,至于能不能做到,现在不好说。但你得去努力,不努力就更没希望,努力过,至少还有希望。”王法万说。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iCARV】  【年轻人第一辆车】  【姚忠春】  【博湖县】  【工作室】  【循环经济】  【万物新生】  【ESG】  【谷子经济】  【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