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浦东新区 知识产权 检察综合履职实践基地举行,吸引了华为海思、 特斯拉 (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科技企业代表参加。因为这场发布会讲的是一个企业非常关心的主题——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然而由于商业秘密保护具有专业性强、侵权行为隐蔽、维护权益成本高等特点,给企业造成很多挑战。来自上海法院的数据显示,2015-2023年,上海三中院共受理商业秘密刑事案件13件,上海知产法院共受理商业秘密民事案件265件、行政案件1件。而且,这些诉讼标的或犯罪金额都相当高。在刑事案件中,犯罪金额超过250万元的有8件,最高4000余万元。民事案件中,34件诉讼标的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2件超过1亿元人民币,最高标的额为1.9亿元人民币。
让企业防不胜防的是,实施侵害行为的几乎都是曾经或正在工作的员工。在前述提到的商业秘密民事案件中,因员工在工作期间掌握或接触到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离职后在同行业领域就业、创业时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而引发纠纷231件,占比达89.53%。商业秘密刑事案件更是全部因人才流动而引发。
好比,程某某原系某公司员工,劳动合约约定其负有保密义务,并由公司支付相应保密费用。程某某离职后入职了另一家公司,并向新东家披露了自己掌握的前东家的技术秘密,使得新东家可以使用该技术生产、销售产品。后程某某和新东家都被告上法庭,上海知产法院判决程某某等停止侵权,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流失100万元及维护权益合理开支30万元。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正因如此,由上海人民检察院第叁分院、浦东新区张江地区人民检察院共同召开的这场《企业员工商业秘密法律风险防范提示》发布会才会受到众多企业关注。
检察机关编写的这份提示分为“入职篇”“在职篇”“离职篇”三个篇章,合计梳理8条具体提示。与传统保密协议要求员工“一签了事”不同,提示高度关注涉密人员全链条管理,强调入职前保密条款充分释明、明确入职后信息权利归属、确保离职时载体归还,保护商业秘密全生命周期无死角、全覆盖。提示列举了侵害商业秘密行为可能触犯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相关条款,在对企业人员进行风险预警的同时,也提醒市场主体可以商酌综合运用多项法律手段开展商业秘密维护权益。另外,提示提醒企业及其员工严防境外组织刺探、套取我国国家战略重点行业商业秘密,帮助企业开展商业秘密全球化保护,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据了解,这不是检察机关第壹次举办商业秘密保护活动。此前,张江地区人民检察院开展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及法律合规》专题法治宣讲,并通过线上直播结合线下宣讲,为多家科技企业开展商业秘密保护讲座,为上千名员工进行商业秘密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