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债务重组的进程不及预期,金融机构开始密集行动。
2024年4月16日早间,时代中国发布公告称,恒生银行于4月15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一份针对时代我国的清盘呈请,所涉债权分别约为1.73亿美元及7.31亿港元,第壹次聆讯日期为2024年7月3日。
房企被提起清盘呈请这几年并很多见。之前,阳光城、佳源国际等房企在接获清盘呈请后不久就被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清盘。可是,近期的情景与之前却已经有所不同:之前对房企提起清盘的以中小型机构为主,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失去了耐心。
除了恒生银行以外,建银亚洲在去年下半年来逐渐对世茂、海伦堡、大发地产、德信中国等房企发出清盘呈请。随着市场转淡,出险房企的钱财流状况和资产质量进一步走弱,该类房企的债务重组已经失去基础。在此环境下,金融机构采取呈请清盘的行动或许是权衡利弊后一种中肯选择。
千亿房企被呈请清盘
时代中国曾经是一家千亿房企。2020年,时代中国合同销售金额达到10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1%,跻身千亿阵营。这是时代中国最后的高光时刻。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收缩,时代中国销售金额也随之走低。2022年,时代我国的销售金额跌至398亿元;2023年,这一数据进一步跌至143.46亿元人民币。
2023年,时代中国控股录得收入210.11亿元人民币,下降14.0%;毛利为25.88亿元人民币,下降23%。亏损为43.45亿元人民币,归母核心净亏损为46.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3.1%。
在销售金额和经营质量不断下跌的进程中,时代中国也在2023年年初正式宣布违约。
2023年1月4日晚,时代中国公告称,为增进对离岸债务的整体管理,将暂停支付6笔美元债。这6笔美元债有两笔于2023年到期,2024年至2027年间各有一笔到期,票面利率在5.55%~6.75%之间。这6笔美元债存续规模合计约26.5亿美元。
其时时代中国作出这个决定,市场一度有过讨论,认为时代我国的土地储蓄质量尚可,并未到日暮途穷的境界,直接启动债务重组之举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印证,时代中国管理层其时是在“保交付”和偿还公开债之间作过仔细的评估和权衡,最终才不得不宣告债务重组,这在当时市场状况下也算是相对“安全”的做法,“一旦资金流继续被消耗,交楼可能也会发生相应的问题。”一名知情人士其时表示。
在宣布启动债务重组后,时代中国进展相对缓慢。距离违约已经过去一年四个月,时代我国的说辞一直是,“仍致力整体管理其离岸债务,确保其债权人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并提供可持续的资本架构。其一直且仍在积极与其债权人进行商量,以实现整体管理其离岸债务。”
这或许就是本次被恒生银行提起呈请清盘的关键催化因素。通常而言,房企宣布出险后,会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推出初步的债务重组方案以供投资人讨论和完善,但直到今天时代中国尚未有这一步的动作。
与之前所有被提起清盘呈请的房企一样,时代中国也表示“极力反对”。时代中国董事会认为,呈请其实不代表本公司其它股东的利益,且可能损害本公司的价值,公司将寻求法律手段坚决反对呈请,并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本公司拟继续积极与其境外债权人就重组计划进行沟通及合作,目标是尽快向市场公布相关条款。同时,本公司将力求与呈请人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并秉持对其它债权人公平的准则,就尽快达成友好解决方案与呈请人商量。”
受到这一消息的影响,时代中国股票价格连日下跌。2024年4月17日,时代中国报收0.131港元/股,再度下挫12.67%,总市值仅余下2.75亿港元。
金融机构密集行动
此次对时代中国提起清盘呈请的恒生银行,来头可不小。恒生银行背靠汇丰银行,后者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持有恒生62.14%的股权。
目前,尚不清楚此次恒生银行所涉债权占时代中国境外债的比率,但恒生银行此举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信号。一位长期关注境外债市场的私募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早期都是中小机构在提起清盘,因为他们话语权弱所以要争取筹马,现在大机构也开始没有耐心了。”
与恒生银行相似,建银亚洲也在密集采取行动。4月8日早间,世茂集团公告称,建银亚洲在2024年4月5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涉及债权约为15.795亿港元。在此之前,建银亚洲先后对海伦堡、大发地产、德信中国等提起清盘呈请。
建银亚洲是 建设银行 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全功能综合性商业银行平台。作为国有四大行旗下的平台,建银亚洲对出险房企密集采取行动也代表了大型金融机构的一种态度。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艾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提出清盘呈请是一种常见的追债手段。借此可以对出险企业施加压力,增大债权人的话语权,以便在谈判中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条件。
艾振强续称,中小机构会率先提起清盘呈请,因为同为债权人跟大机构比,他们在谈判时,是相对处于颓势的,所以会抢先动手提出呈请。“债务重组一般达到一定比例就能通过,大机构份额多,权重大,话语权就强。”
可是,当大机构出手时,就说明市场对出险房企的耐心已经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型金融机构投资的领域多元,如果所涉债权较小,风险是比较可控的。如果所持份额比例大,在谈判的时候也很有话语权,在协议安排上也有倾斜。可是现在眼见很多房企都在二展三展(债务二次展期、三次展期),大机构的谈判优势也没了。”
这是再现实不过的情景。可供对照的是,最早完成境外债务重组的富力地产在最近调整了几只美元债的兑付条款,虽然富力及其所委任的机构极力解释,但仍不免被市场解读为“二次违约”。
另外,碧桂园近期一笔境内债也未能够按时兑付足额利息,目前尚在宽限期内,碧桂园也计划调整相应的兑付条款。
这种环境下,站在保护权益的视角,大型金融机构对出险房企提起清盘呈请也合乎情理。在市场尚未看到复苏曙光的当下,出险房企与债权方的交锋或会更加激烈与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