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年报往往是投资者们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年报披露接近尾声,对于那些上市首年便出现业绩“变脸”的企业,投资者需要格外警惕。
据界面新闻统计,直到今天,结合年报及年报预告或快报来看,共有7家公司业绩上市即“变脸”,其中,安达科技(830809.BJ)和 格力博 (301260.SZ)2家公司2023年净收入由盈转亏,另有5家公司原本就以亏损状态上市,但上市首年的亏损额同比大幅攀升。
数据来源:choice 制图:界面新闻证券组庞宇安达科技、 格力博 上市首年业绩“大变脸”
磷酸铁锂生产商安达科技登陆北交所首年遇上锂电行业“降温”,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8.87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5.48%;净收入亏损6.6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盈利8.11亿元人民币。对于亏损原因,公司解释称,2023年,受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放缓等行业原因影响,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开工率不稳定,综合造成产能利用率下降,毛利率大幅下滑。
安达科技2023年3月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6.5亿元并在北交所上市,是一家磷酸铁 锂电池 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磷酸铁)的制造企业。过去几年,乘着 新能源 市场的东风,和背靠 比亚迪 、中创新航、 宁德时代 和 派能科技 等大客户,该公司业绩快速起势,2021年顺畅扭亏并实现净收入2.31亿元、2022年净收入继续大涨超250%达到8.11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前期资本蜂拥布局并大规模扩产,2023年以来一度炙手可热的锂电行业逐渐“退烧”,整个锂电产业链出现产能过剩情况。受此影响最为明显的便是上游原材料环节,曾被称作“白色石油”的碳酸锂价格在2023年出现崩盘,从2022年颠峰的60万/吨跌破至2024年年初的不到10万/吨。
由于磷酸铁锂价格随碳酸锂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安达科技自然也受到冲击。根据安达科技募集资金投资计划,该公司拟将去年募集来的钱财全部用于6万吨/年磷酸铁锂建设项目。内卷加剧下,新增产能能否顺畅消化值得关注。
去年2月登陆创业板被外界称为“ 新能源 园林机械第壹股”的 格力博 也在上市首年就出现业绩“变脸”,预计2023年全年亏损3.7亿元至4.3亿元人民币。业绩预揭发布后,该公司便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被要求说明下游零售商去库存对公司收入的具体影响和利率下降的合理性等。
记者了解到,格力站长要产品包含割草机、打草机、清洗机、智能割草 机器人 等,实际控制人为陈寅。从数据上看,产品毛利率陡降、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大比例增加是吞噬净利的主因。2023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33.94%、15.08%及26.81%。
其实,在上市前, 格力博 就已出现业绩连年下滑情况,2021年、2022年净收入分别同比下滑51%和5%。尽管如此,该公司IPO发行定价却高达30.85元/股,首发PE高达63倍。不过,股票价格的泡沫逐渐被业绩戳破,自2023年2月上市直到今天的14个月里, 格力博 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从刚上市时的40元/股左右,一路下跌到当前的11元/股左右,累计下跌幅度超7成。
5家公司上市首年亏损额大增
除上述由盈转亏情况外,还有5家公司属于本身以亏损状态上市,但上市后亏损额明显扩大这一情况,其中3家为来自半导体行业的芯联集成(688469.SH)、裕太微(688515.SH)、慧智微(688515.SH),2家为医药生物行业公司百利天恒(688506.SH)和智翔金泰(688443.SH)。
国产车规级芯片代工企业芯联集成登陆科创板首年不仅没能扭亏,且亏损金额大幅增加。2023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53.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9%;净收入、扣非后净收入分别亏损19.67亿元、22.58亿元人民币,相较2022年亏损金额分别增加8.79亿元、8.55亿元人民币。从有财务数据披露的2019年开始,芯联集成已连续5年处于亏损状态,净收入累计亏损约64亿元人民币,扣非净收入累计亏损约73亿元人民币。
年报显示,芯联集成专攻功率半导体领域,产品主要包含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和MOSFET(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建成两条8英寸硅基晶圆产线,合计达成月产17万片,其中IGBT产品月产8万片、MOSFET产品月产7万片。从下游应用领域来分,公司47%的主营业收入入来自车载应用领域,另外有29%、24%的主营业收入入来自工控应用领域和高端消费领域。
界面新闻注意到,芯联集成是去年登陆科创板的3家晶圆厂商(另外两家分别为 华虹公司 (688347.SH)、 晶合集成 (688249.SH))中,唯一一家实现营业收入逆势增长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仍在亏损的企业。据公司分析,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系公司的车规级芯片销售受益下游需求,持续放量,但由于公司仍处于产能爬坡期,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高,且2023年为扩产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发生超过百亿的资本开支,影响了利润表现。
创新生物药企业百利天恒也在上市首年交出一份最差的“成绩单”,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0.11%,净收入亏损扩大至7.64亿元人民币,2021年、2022年其净收入分别亏损1亿元、2.82亿元人民币。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公司表示,营业总收入减少主要系受市场需求变化、国家及地方集采影响,公司部分产品销量和价格下滑。同时,公司持续推进在研创新生物药的研发,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加,和受原材料市场行情影响,中药材及部分包材价格上涨,造成净收入下降。
目前,百利天恒拥有两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业务板块和创新生物药业务板块,截至2022年末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分别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约76%和24%。纵览近年财务数据,这家公司盈利能力堪忧,扣非净收入已连续5年亏损,净收入也连亏了三年。盈利能力的不稳定也令百利天恒上市之路布满坎坷,早在2017年其便申报创业板,而后于2021年转战科创板,直至2023年1月才“圆梦”A股。
头顶“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第壹股” 光环上市的裕太微上市首年业绩“大滑坡”,2023年净收入、扣非净收入分别确认亏损1.50亿元、1.95亿元人民币。而在IPO获得受理的2022年和前一年2021年,该公司净收入亏损额都还不到50万元。2023年这一年出现的巨亏已远远超过2019年至2022年的合计约6900万元的亏损额。
裕太微主要业务是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据公司解释,去年出现大亏主要是因为收入下降,同时研发费用保持高水平投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随同着业绩滑坡,这家公司高层也频繁出现变动,自2023年11月来,公司的总经理欧阳宇飞、首席运营官李晓刚、首席市场官苏瓅先后辞职。
二级市场方面,裕太微股票价格一路下行,IPO发行价为92元/股,上市之初最高冲到268元/股,这之后一路走跌,2024年2月最低时下探至46.58元/股,目前股票价格在63元左右,较发行价跌去3成,较最高点累计下跌幅度超过75%。
智翔金泰2023年净收入亏损8.01亿元人民币,亏损额较2022年扩大2.25亿元人民币,亏损原因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多款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及核心产品进入关键性注册临床阶段,研发费用持续增加”。记者了解到,智翔金泰在研产品主要为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但尚未实现销售收入,目前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技术服务。2019年-2023年这家公司已合计亏损约20亿元人民币。
射频芯片厂商慧智微2023年净收入确认亏损4.05亿元人民币,同比亏损额扩大1亿元人民币,这是公司近5年亏损最大的一年,2019年-2022年分别亏损0.79亿元、0.96亿元、3.18亿元及3.05亿元人民币。目前,慧智微对外销售的主要射频前端模组产品为5G模组和4G模组。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的情景下,公司解释称净收入亏损主要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造成研发费用同比增加,和出于谨慎性考虑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增加计提存货降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