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针对欧盟发布条例要求海关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进行登记,中国贸促会新闻讲话人赵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贸促会将秉持开放合作宗旨,组织更多中欧经贸交流活动,推动中欧企业务实合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将高度关注欧方改善营商环境相关举措,坚定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自去年10月以来,欧盟委员会一直对我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助调查,调查预计将于今年11月完成。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条例,要求海关对来自我国的进口电动汽车进行进口登记,认为去年对华发起反补助调查后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将危害欧盟市场。若最终调查认定中国电动车接受了所谓“不公平补助”,欧盟有可能将对这些登记在册的进口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对此,赵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脱钩断链”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是唯一选择。中欧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中欧双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商量解决彼此关切,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3/2024》显示,过去一年,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显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双边经贸合作展现强大韧性。中国仍为欧盟第贰大贸易伙伴、第壹大进口来源地、第叁大出口市场;欧盟是我国第贰大贸易伙伴、第贰大进口来源地和第贰大出口市场。二是中欧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欧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改善营商环境、世贸组织改革、金融业双向开放和监管合作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成果和共识。52.38%的受访企业表示,会保持或扩大对欧投资。
欧委会于4月23日突袭在欧中资企业办公场所,以所谓企业接受外国补助为名进行检查。这是2024年2月以来,欧方接连发起的第5起补助调查,全部指向中国企业,也是第壹次进行现场搜查。中国业界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强烈不满。
对此,赵萍回应道,欧委会这种未作事先通知,未作立案通告,就直接突袭企业正常办公场所的不正当行为,凸显了欧盟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中国贸促会将积极施展代言工商、服务企业的作用,对此事件保持高度关注,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权益。我们也呼吁欧方尽快回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提倡公平竞争的轨道上来,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进中欧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2023年欧盟营商环境的改善水平较为有限
《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3/2024》指出,2023年欧盟营商环境的改善水平较为有限。32.84%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营商环境出现恶化,该比例较上年度减少0.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为: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与部分成员国一道炒作“去风险”概念,制定保护主义政策工具箱,提高外资企业在欧投资、并购和参与公共采购难度,发起缺乏充分证据的反补助调查,干扰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造成在欧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限。
据赵萍介绍,受访企业呼吁欧盟继续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主要提出五个方面建议:一是为外资企业赴欧发展提供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重视外资企业对欧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停止在“去风险”框架下推动各类歧视性政策,尽力消除前期有关措施造成的不良影响。三是保持投资市场开放,制定正确的外资审查清单,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四是勿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 新能源 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正常贸易往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五是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有力保障在欧中国企业利益,提升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对于有关国家对我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业界对欧盟未来可能采取的追溯征税措施表示极大的担忧。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反映,中国对欧盟出口量与欧盟电动汽车消费量的变化相适应,其实不存在所谓的进口激增和损害欧盟市场的情景。欧盟采取进口登记措施和可能的追溯征税,增加了进口环节,给正常的贸易往来增添负担,无益于双方 新能源 产业深化合作,也将影响欧盟消费者的利益。
为了打消美欧政府对我国电动汽车的“焦虑”,4月初,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携 比亚迪 、吉利和上汽等被欧盟调查的企业高层出访欧洲,并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兼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举行会晤。王文涛在巴黎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不是依靠补助取得竞争优势,美国和欧盟关于“产能过剩”的指控毫无依据。
中方坚决反对西方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炒作
针对美西方不断渲染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中方也屡次作出回应。
商务部新闻讲话人何亚东表示,近期,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这种炒作毫无事理,中方坚决反对。产能问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充分考虑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的现实处境,要秉持客观、公正和科学立场。对 新能源 而言,从全球战略来看,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短缺。当前,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 新能源 是全球应对气变的重要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益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方面把产能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这是站不住脚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供给、需求具有全球性,各国的产能由其产业比较优势决定。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称,不认为生产者价格下跌就意味着所谓“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往往与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更新迭代、生产商主动让利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前,企业通过不断研发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不断拓展了向下游让利的空间。中国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靠的是创新和品质。
外交部讲话人林剑表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是伪命题,以“产能过剩”为由采取贸易保障措施,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只会破坏产供链稳定通顺,拖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始终对产业合作秉持开放态度,希望有关国家秉持开放心理状态,坚持公平竞争,缔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与中国一道,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