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5月6日报道,一些地方近日推出“妈妈岗”,因其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兼顾家庭,吸引了很多育儿妇女的目光。记者在采访发现,很多“妈妈岗”竞争激烈,但同时存在岗位缺乏晋升通道、岗位选择有限、多为合同制或临时用工等瓶颈,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其实,“妈妈岗”其实不是新生事物。为了增进育儿妇女就业,助力其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在过去几年,广东、浙江、湖北等地都曾出台相关政策,号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经济组织设置“妈妈岗”,为家有12周岁以下孩子的女性提供重返职场的机会。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尽管没有直接使用“妈妈岗”这个说法,但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育儿妇女创业、就业,尤其是为全职妈妈在亲子阅读、社区活动等领域的创业提供指导和便利,助力她们实现育儿和事业“两不误”。
毋庸置疑,各地“妈妈岗”的出现,为全职带娃女性重返职场提供了机会,彰显出社会对育儿女性就业友好的一面。但细看个案又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妈妈岗”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学历要求低的条件岗位,对于一些生育前在技术岗、管理岗工作的妈妈而言,偏于基础的“妈妈岗”难免给人一种“聊胜于无”之感。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为了获得、保住自己较好的就业岗位,很多女性依旧只能选择少育甚至不育。
因此,多地目前推出的“妈妈岗”,只能算作是对女性释放生育善意的“基础版”,要缓解生育女性的就业焦虑,需要全面看待女性因生育而面临的就业处境,通过国家承担生育福利成本、鼓励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等举措,把女性从生育、养育孩子的“职责惯性”中解放出来。
在实操层面,与其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向全职主妇推出“妈妈岗”,不如鼓励用人单位为在职生育女性提供“妈妈岗”,让她们可以不必辞职渡过忙碌的育儿期。当然,政府也应根据女职工育儿阶段引发的额外用工成本,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保补助政策和税收政策,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为生育女性营造就业友好氛围。
针对当前我国育儿责任更多地聚焦在女性的现状,国家有必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创新激励举措,增进男女两性共同承担照料子女等家庭责任,提高爸爸们在孩子教养进程中的参与度。此前有专家建议延长男性陪产假期限,站在女性的视角,这样的建议的确比一味提倡增加女性生育福利更有价值,从本质说,只有不断减少男性和女性在承担家庭育儿责任份额方面的不同,缩小企业用工成本性别差,才能为女性就业提供更为友好的大环境。从这个视角动身,各地推出“妈妈岗”的同时,似乎也应该考虑推出“爸爸岗”,进一步为爸爸们参与育儿工作培养意识、腾出时间。
现实中的“妈妈岗”也在一定水平上说明我国托幼服务资源的稀缺。改变年轻家庭“不想生”“不敢生”的现状,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严重缺乏3岁以下的 托育服务 ,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且托儿所少而贵。从长远而言,只有当各地能为年轻家庭提供价格亲民、服务精湛的 托育服务 ,才能减少女性因为生育职责面临求职难题和职场困境的机率,因性别不同引发的就业歧视才有可能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