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 天津市 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 京津冀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聚焦生态环保联建联防联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市林业局局长刘捷,市水务局副局长王立义,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魏宏介绍生态环保联建联防联治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所关注的问题。
2023年,我们坚决扛起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职责使命,完善协同机制,深化协同治理,拓展协同领域,推进 京津冀 生态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获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机制。
立足大环保宗旨,成立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协同部门扩展到水务、园林,建立1+8工作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全领域贯通、 京津冀 市县区全地域衔接。组织 京津冀 生态环境部门、党校、社科院所、高校“三地四方”携手举办研讨会,共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新路径、新举措。组织召开协调小组会议,发布 京津冀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行动宣言,制定实施2批44条协同措施。建立环评机构、辐射安全跨区域协同管理,信访举报、露天焚烧火情协同处置,空气质量、危险废物管理数据三地共享,执法互认、源头追溯等8项协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协作合作。
二是突出重点攻坚,深化协同治理。
坚持 京津冀 一体化治理,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市环保绩效A级、B级及引领性企业达到290家,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同比改善14.5%。签订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叁期协议,黎河桥和沙河桥两个入津断面水质达到Ⅱ类;设立“跨界河湖长”,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动;深入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 天津市 子牙河(红桥区段)、中新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启动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5个月定向利用废酸1484吨,发生经济创收273万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封山育林7.14万亩,发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联合保护野生动物,实现过境候鸟非正常零去世目标。
三是着力突破创新,拓展协同领域。
召开首届 京津冀 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组建“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科技赋能 天津市 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共同编制低碳出行减排核算技术规范,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 天津市 145家企业完成碳配额清缴,绿电碳排放核减为企业造成碳减排收益700余万元。成立“ 京津冀 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国家生态综合观测站(天津环渤海滨海站),七里海野生鸟类增至近260种,我国境内疑似灭绝的彩鹳现身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国家超算中心联合开发全国首个“AI智能环保管家”大模型,实现多形式、多场景下对环保政策、企业运行中环保问题的精准应答。签订 京津冀 雄生态环境监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 天津市 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雄安新区 工作站,服务 雄安新区 加快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2024年,我们将聚焦 京津冀 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争取更多生态环境协同成果,努力缔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
一是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深化协同。
积极推动建设 京津冀 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协同推进石化、装备、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 京津冀 零排放货运通道规划建设。持续深化地方碳市场建设,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
二是在环境污染治理上深化协同。
对标 京津冀 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制定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河流向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强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管控,持续建立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一地建设、三地共享。
三是在生态保护修复上深化协同。
统筹推进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升蓝绿空间占比。健全公平合理、激发动力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立体化、智慧化监测,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四是在科技产业创新上深化协同。
施展 京津冀 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作用,增进绿色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应用。深化 人工智能 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谋划推动EOD项目落地。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刚才发布时提到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请详细介绍一下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感谢!
张弢介绍:“无废城市”作为一种顶尖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生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尽可能减量、过程尽可能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末端处理处置。这项工作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 天津市 自2022年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坚持整体谋划、创新突破、绿色转型、区域协同,重点在固废危废安全处置和高效利用上求突破、见成效。
一是坚持整体谋划。
坚持全市一盘棋,突出各区特色、以点带面,推动10个区入选国家试点建设,建立20种场景“无废细胞”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协调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河西区建设“ 区块链 +无废城市”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高新区等区域构建“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带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发生活方式。 天津市 “无废城市”建设获批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试点资格。
二是坚持创新突破。
建立“产学研金政服用”协同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及应用转化,突破固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垃圾智能分类系统平台,研发再生资源回收智能投放、自动称重、及时返现终端设备,大幅提升应用便利化水平。组织危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含新污染物类废物处置技术攻关,建设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缔造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标杆,实现“一地建设,三地共享”。
三是坚持绿色转型。
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达到203家,保持全国前列。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天津城矿、新能等超30家企业入选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原生生活废弃垃圾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零填埋”。
四是坚持区域协同。
推进 京津冀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逐步降低固体废物发生强度。探索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模式,成功促进天津环渤 新材料 公司与北京长鑫集电公司电子级废硫酸 “点对点”定向回收利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近20%,为 京津冀 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实现区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创收相统一。
下一步,我们将把“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放在全市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借助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契机,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在产业升级、减污降碳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 京津冀 地区“无废城市”建设之中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和经验模式,为全方位推进美丽天津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提问二:请问在深化和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魏宏介绍:在推动加快完善津冀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 天津市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三地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2023年, 京津冀 三省市联合发布“推进 京津冀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的行动宣言”,共同组建“ 京津冀 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制定了两批44项措施清单,持续推进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推动33家涉VOCS低效治理设施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完成了大运河、大清河、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等重点河流共415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中新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二是立足水源保护,不断推进引滦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
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已连续实施8年,2016—2022年津冀共投入资金13.9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央资金补助15亿元人民币,为切实保护和改善引滦入津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增进 京津冀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增进作用。2023年1月,津冀两省市签署《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第叁期)》。近年来,黎河桥、沙河桥两个监测断面逐月及累计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引滦入津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三是立足互利共赢,不断创新津承两地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
会同 河北省 及 承德市 编制并印发实施《 天津市 新一轮对口帮扶 河北省 承德市 相关地区工作规划》,与 承德市 签署劳务协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旅游合作、职教帮扶、生态环保等合作协议14个。累计向 承德市 发布就业岗位1.17万个,支持农村劳动力到天津就业人口近千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 承德县 医院达成医师人才培养合作意向。
记者提问三:永定河地跨 京津冀 三省市,请问 天津市 在永定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有啥进展成效?
王立义介绍:永定河地跨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5个省区市,流域面积4.7万平方千米,其中天津境内334平方公里。永定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处于断流状态,出现平槽造滩、围垦种植、河床沙化、行洪防洪能力降低等诸多问题。与 京津冀 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有了较大差距。永定河作为《 京津冀 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与修复中的重要河流之一,2016年,国家有关部委及沿河省市开始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治理修复中我们根据“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两手发力”的准则,启动了天津段37公里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从河道清淤扩挖、新建拦河闸、堤岸绿化、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同时积极优化调度各种水源,落实 京津冀 水务部门跨区域的生态补水调度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水位、流量等监测信息共享。2021年有水天数达到46天,从2022年春季补水直到今天年4月底, 天津市 境内永定河保持有水719天,生态补水累计进入 天津市 水量2.84亿立方米,做到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永定河河床受到冲刷淤积,行泄洪能力受到影响,我们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会,总体谋划项目,坚持上下游统筹协调联动,共同商讨解决相关问题,与河北、北京进一步完善永定河生态水网体系,开展行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协同调度生态补水,使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实现了流域长效治理、全年全线有水、河湖生命复苏、共享优美生态、协同高质发展。
记者提问四:请问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京津冀 三地是怎样开展交流协作的?
刘捷介绍:为建立健全 京津冀 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长效机制,推动形成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合力,维护 京津冀 生态安全,经三省市人民政府同意,三地于2021年联合印发了《 京津冀 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建立以 京津冀 一体化保护为目标的各项长效机制,全面加强了区域间的联防联控、互访补漏、衔接配合。
三年来,三省市积极落实《方案》中明确的关键工作任务,全力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全面巡查巡护,强化执法协作。
对以 北京市 (清河农场)、 天津市 (七里海、北大港)、 河北省 (曹妃甸、南大港)为方向的鸟类等野生动物主要迁徙路径和栖息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举措,联合巡护值守相关区域,相互通报鸟类等野生动物迁徙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影响鸟类等野生动物安全的定 时炸弹问题。这时,三地联合签署了《 京津冀 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备忘录》,已形成协作网络和执法联络机制。有效通顺了办案协作渠道,统一了立案和追诉标准,通过开展跨区域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尤其对跨区域违法犯罪表现开展全覆盖打击,有效形成了高压震慑态势。
二是广泛宣传教育,开展联合培训。
三年来, 京津冀 三省市联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2023年3月,在 天津市 滨海新区 遗鸥公园举行了 京津冀 晋“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联合宣传暨天津滨海观鸟文化节活动;同年4月,在 山西省 忻州市 举行了 京津冀 晋“爱鸟周”联合宣传活动;同年9月,在 天津市 滨海新区 举办了 京津冀 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工作协调小组会议暨联合培训活动;同年10月,在 北京市 举行了 京津冀 晋生态旅游观鸟季启动仪式暨“野鸭湖湿地杯”观鸟活动。
通过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三地充分凝聚共识,分享经验,有效增进了 京津冀 野生动植物大保护平台建立,全面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统一标准体系。 京津冀 三省市在地方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进程中,互相充分征求建议,充分体现一体化,确保切实增强相关法规的针对性、通用性,提高操作性和系统性,更好地贯彻 京津冀 协同发展战略,为 京津冀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奠基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继续深入与 北京市 、 河北省 的协同与合作,共同筑牢 京津冀 野生动物协同保护大平台。
记者提问五:请介绍一下 天津市 在协同推进石化、装备、汽车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魏宏介绍:在协同推进石化、装备、汽车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首都资源“握手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吸引北京创新成果来津转化。依托海河实验室、天开园等科创资源,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高端 工业母机 、 新能源 和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 等重点产业链联合开展招商,提高区域内产业配套占比。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共同缔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制定出台全国首部智能制造法规《 天津市 增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缔造了新一批智能工程和数字车间100个。推动“天河三号”、华为 人工智能 计算中心、中软国际“北方开源鸿蒙之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效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问题;编制 天津市 冶金行业转型升级方案,4家钢铁冶炼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达到203家,连续3年新增数量排名全国前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 京津冀 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开展联合招商,协同吸引链主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增进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同时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强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赋能。
记者提问六:请问在深化河湖长制加强 京津冀 区域协调联动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立义介绍:河湖长制作为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制度,自实施以来我们建立了定期调度、监督检查、联防联控、社会监督、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发布《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连续六年通过河湖长令的形式安排重点工作任务,有效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见效,极大地改善了 天津市 河湖水生态环境,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天津市 处于海河尾闾, 天津市 一级河道绝大多与河北、北京等上游地区河道相连,去年“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有84%水量经天津入海。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河湖治理保护 京津冀 区域协调联动,根据“下游主动对接上游,左岸主动对接右岸”的准则,积极与上游省市对接,省级建立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每年三省市轮流坐庄召开协调工作会议。
制定了《关于加强河湖治理保护联防联控的决定》,并以河湖长令形式发布。设立相邻的区、街镇的“跨界河湖长”,区级跨界河湖长17名、街镇级42名。相邻区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实行“跨界河长”巡河越界“多走一公里”巡河工作机制。开展联巡联防联控,强化 京津冀 三地河湖执法,充分施展水行政监管、行刑衔接、检察公益诉讼、法院强制执行等机制作用,2023年推动解决跨界河道水环境问题30余项,实现跨界河流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施展海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责任体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重点持续推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妈妈河复苏行动,做好大运河、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推进大运河、永定河、子牙河等跨界河流健康评价等。
施展 京津冀 第壹家“天津河湖长学院”的平台作用,开展三地河湖长交流培训、决策咨询、河湖治理保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强协同联合工作机制,推动跨省界河流治理保护中难点问题解决,形成密切配合、协同推动的工作合力,建设生态优良、人民幸福满意的河湖,奏响河湖长制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编辑:王敏
审核: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