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随着年度业绩报告的出炉,光伏一体化组件“四虎”—— 晶科能源 (688233.SH)、 隆基绿能 (601012.SH)、 天合光能 (688599.SH)和 晶澳科技 (002459.SZ)的氢、储业务进展也一览无余。
四家巨头布局氢、储业务的时间其实不算早,偏重点也有所不同。他们之中,有的猛攻 储能 ,有的押注氢能,有的则两者均涉足。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四家光伏巨头均未明确氢、储业务的具体营业收入和净收入情况。但结合相关公告, 天合光能 和 晶科能源 的 储能 业务营业收入规模已经突破亿元人民币,尤其是 天合光能 已奔赴20亿元人民币。 隆基绿能 的氢能业务营业额也已经破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由于氢、储行业仍未全面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和企业培育新业务时间不长等原因,因此四家光伏巨头相关业务盈利能力并未显现,未来发展情况也待进一步观察。
盈利能力仍未显现
历经数次跌宕起伏,如今四家光伏巨头的发展都已相对成熟稳健,产能规模、出货量和盈利指标都居于全球“第壹梯队”。作为第贰增长曲线,其氢、 储能 业务也在近三年逐渐“崭露头角”。
2015年11月, 天合光能 旗下的 储能 产品及 储能 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天合 储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 储能 ”)便已成立。 天合光能 坚持垂直一体化战略布局,目前已推出了涵盖电芯、液冷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全栈式 储能 解决方案。
天合光能 在常州、滁州、大丰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三角”整体布局, 储能 电池、直流电池舱和交直流产品组合产能已达到12GWh。从全球业务进程来看,公司 储能 舱及系统销售突破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近5GWh。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 天合光能 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包含微电网及 储能 系统产品,主要为 储能 智能解决方案业务)营业收入为18.04亿元人民币。结合相关公告,天合 储能 在2023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0.12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收入为-1.1亿元人民币,而在2022年二者的数值分别为23.34亿元和-0.49亿元人民币。
自2020年以来, 晶科能源 聚焦于 储能 系统领域,推出了源网侧、工商业和户用侧 储能 解决方案。与 天合光能 类似, 晶科能源 从 储能 电芯、EMS、BMS、PCS到系统集成自研自产,全产业链布局。
2022年12月, 晶科能源 成立全资子公司——晶科 储能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 储能 ”),并在2023年7月宣布浙江年产12GWh 储能 系统与12GWh 储能 电池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晶科 储能 的营业收入为1.25亿元人民币,净收入为-0.2亿元人民币。
晶澳科技 自2021年开始推进“一体两翼”战略, 储能 作为“两翼”中的重要一环被提上了更高位置。
2022年3月, 晶澳科技 与海博思创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合资公司,旨在深入推进光伏业务发展,共同开拓光伏与 储能 交叉市场及客户。目前, 晶澳科技 已涵盖户用 储能 系统、工商业 储能 系统、源网侧 储能 系统解决方案。
记者采访了解到, 晶澳科技 正根据公司自身节奏推进 储能 业务,相关产能其实不多,另外有部分 储能 项目已完成或正在推进。 晶澳科技 方面在近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在 储能 方面去年已经有本质突破,今年会在光储一体化上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鑫椤资讯顶级研究员龙志强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 天合光能 、 晶科能源 一般都是 储能 系统全栈自研,包含较为重要的电芯、PCS设备,而 晶澳科技 对此的迫切表现还其实不明显。作为跨界企业,这些公司在渠道和品牌上优势明显,未知领域需要通过招揽人才进一步实现拓展,逐渐培育和积累。基于企业发展现状,叠加 储能 供需错配影响因素,现阶段出现亏损并无独有偶。
相比之下, 隆基绿能 坚定选择了氢能。
2021年3月,隆基氢能公司成立,主营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与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同年4月,隆基氢能在无锡建立工厂,10月完成了首台产品下线。2023年2月,隆基氢能推出低电耗新品LONGi ALK Hi1系列。同年9月,推出大型商业化绿氢装备LONGi ALK G系列产品。
财报显示,2023年,隆基氢能业务再上台阶,营业额突破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至2023年,公司已经建成2.5GW产能,规模和出货量分别位居全球首位和全国前三。
值得强调的是, 天合光能 、 晶科能源 与 晶澳科技 也同样看好氢能产业发展。好比, 天合光能 和 晶科能源 的关系公司都在推动氢能业务。另外, 晶澳科技 方面也对记者说,公司新增氢能业务,已设立氢能事业部,正在探索好的切入点。
北京清洁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张永泽向记者表示:“甭管是拓展 储能 还是氢能业务,光伏巨头的决策方向都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储能 对于解决光伏电力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问题施展着关键作用,光伏+ 储能 将是一种很好的能源解决方案。另外,未来能源体系也将是一种电氢耦合体系,电能和氢能可以相互转化,既可以满足 新能源 消纳,同时也有益于氢能的多重利用。”
野心不小
四家光伏巨头的氢、储业务的真正发展时间其实不长,但部分公司的欲望其实不小。
其中, 天合光能 坚持光伏、 储能 双核心业务驱动发展,并希望未来五至八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人民币,跻身行业前三。另外, 晶科能源 也将 储能 作为公司第贰个业务支柱,争取在3—5年间成为全球前三大 储能 供货商。2024年, 晶科能源 希望 储能 业务贡献可观营业收入, 储能 (系统)、电芯业务剑指行业前五。
龙志强向记者表示, 晶科能源 、 天合光能 在 储能 领域的打法与光伏类似,采取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希望通过在技术和成本上双发力,抢占终端市场客户群体。由于光伏 储能 领域的顾客群体高度重合,因此打开市场其实不难。可是,进入 储能 系统领域,尤其涉及电芯和PCS环节等重要环节,短时间内难免与专业制造商存在差距。龙志强还认为:“目前来看,进入 储能 系统前三,还要面临一定挑战,其中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 阳光电源 、 比亚迪 和由山东电工电气所属电工电气、许继集团所属电科 储能 及平高集团所属 储能 科技重组设立的电气装备 储能 公司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进军氢、储业务对于光伏巨头而言可以说是对光伏业务的延伸。除了多年建立的品牌和渠道优势,也要求具备更全面的竞争力。 天合光能 方面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关系到最终交付给客户的电池舱,是否有匹配的系统设计、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天合 储能 为例,公司的系统集成能力在于研发技术的产业化实力,在产品上,不只是简单做电芯、做 储能 硬件,而是建立了电化学能力、电力电子能力、数字化能力。在此环境下,实现全产业链的全覆盖,从电芯、模组PACK、电池舱到交流侧到软件、数字化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 储能 ,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起步阶段,尚未实现真正爆发。在销量规模相对较小、投入研发资金需求较大的情景下,氢能企业的经营仍较为困难。
张永泽向记者表示,目前整体氢能产业的发展仍需要处理一个产业链生态的问题,包含最终谁来买单的问题。对于后进入者 隆基绿能 来说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未来发展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隆基绿能 老总钟宝申在近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现今全球脱碳化趋势进一步深化,随着大量绿氢示范项目的推进和开展,和绿色氢氨醇发展热度高涨,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尽管氢能市场爆发点未至,但目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到2025年年底市场清晰度可以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