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新型“李鬼”金融诈骗来了。
最近,券商中国记者从基金业内独家获悉,近日有投资者收到“国投瑞银基金”、“汇添富基金”、“鹏华基金”的《退费公告》,称基金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需添加QQ办理退费事宜。该类文件非常真切,不仅有着基金公司的“红头公章”,还有基金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手写签名”。券商中国记者从基金公司处获悉,这是非法分子的诈骗行为,该类行为还广泛存在于信托、教培等领域。
基金公司虽屡次澄清,但新型“李鬼”却仍雨后春笋。尤其是,假冒文件快递上的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跟投资者我分毫不差。这不禁让市场对基金公司内控是否合规(保证投资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发生怀疑:投资人的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有分析指出,传统监测方法在应对社交媒体诈骗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随着非法分子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 技术,基金行业急需结合新型技术进行风险防范。
声称“资金链断裂”,颇有“官方”色彩
根据近日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帖子,该网友收到一张名为《国投瑞银基金退费公告》的文件,文件写到:“国投瑞银因能力不足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致函正式宣布清退所有资金”。同时,该文件还称,为全面进行退费清算,国投瑞银基金和全国12315平台建立专项退费小组,需要投资者添加客服QQ办理退费事宜。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份颇有“官方”色彩的文件。文件的抬头不仅标明“全国12315平台”,右下角甚至还盖有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章,左边还有国投瑞银基金法定代表人傅强的“手写签名”。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券商中国记者从国投瑞银处获悉,该文件其实不是出自国投瑞银,国投瑞银也不存在“因能力不足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等事件。“这个情况是诈骗。我们出声明了。有其它公司也收到类似邮件,模板相同。”国投瑞银基金相关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澄清道。
根据国投瑞银基金的声明,国投瑞银基金称市场上有冒用该公司信息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情景。该公司及旗下基金的所有公开披露信息均以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和公司唯一网站的公告为准,该公司及下属分支机构从未面向公众开展代理个股买卖、股票投资咨询和外汇交易,也从未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展上述活动,投资理财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谨防受骗,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券商中国记者还发现,类似的套路还发生在汇添富基金身上。同样的伪造文件,同样的措辞,同样有汇添富基金的“红头公章”和法定代表人李文的“手写签名”。有基金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到,该类情况并很多见,除了基金行业外还存在于信托、教培等领域。
图片来源:某公募内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提供
基金子公司也成作案对象
一直以来,非法分子冒充基金公司名义(包含员工、基金经理)进行不法行为的事情时有发生,基金公司也频繁发布澄清公告。但从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跟踪情况来看,类似上述通过“红头文件”“公司公章”等“高仿真”作案手法的案例,尚属罕见。上海橘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橘涞金服”)直言其为新型“李鬼”。
某公募市场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基金公司时有接触到该类投诉,一是和客服部或电商部联系比较密切。各类情况细节有所不同,但大体基调基本一致,均属于冒充公司名义进行非法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涉及下载陌生APP、拉群荐股等非法行为,但个别则涉及开户投资等金融诈骗行为。“在对外发布澄清公告时,我们一般会根据公告规定来,通常不会披露过多细节。”
根据 同花顺 iFinD统计,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发布过类似澄清公告的基金公司,已超过10家。既有长盛基金、南华基金、明亚基金等中小公募,也有富国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品牌成熟度较高的头部公募。
好比在5月7日,红土创新基金在澄清公告中指出,近期有非法分子假冒公司及员工名义,伪造金融机构证照,打着“教育平台退费”旗帜诱导投资者点击来源不明链接及下载“红土基金”、“红土总办”等手机应用程序(APP),通过“先购买基金,后退还培训费”的形式,实施非法牟利行为,诈骗投资者钱财。
根据安信基金此前公告,基金子公司则成为“李鬼”作案对象。有非法分子假冒安信基金和子公司(安信乾盛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及公司员工名义,虚构投资培训组织,发布不实信息,误导投资者,涉嫌向投资者实施诈骗活动。安信基金强调,该公司子公司及公司员工、子公司员工未向公众投资者提供任何有关个股、个券的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等证券咨询服务,切勿参与任何冒用公司及子公司名义举办的线下会议或线上社群(含直播等)。
投资者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
其实,2024年以来基金公司展开过相关防范诈骗案例普及工作。另外,今年以来还有四川、河北等地证监局加大了相关风险提示力度。但即便这样,新型“李鬼”仍在不断出现。
橘涞金服表示,基金公司遭遇“李鬼”事件,投资者因而遭受损失的事情时有发生,诈骗伎俩雨后春笋:下载到假公募APP,投资的本金不翼而飞;转发下载链接就可以提现,然后银行卡被偷刷;使用虚构的企业营业执照和冒充本公司员工身份,通过QQ群、APP客户端、仿冒网站链接等方式诱导投资者将资金转账至不明账户...。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在本次国投瑞银和汇添富基金“李鬼”案例之后,市场对投资者、基金公司等各方信息保护的呼声也随之加大。
有收到前述“红头文件”的投资者提出疑问:“我收到的退费通知快递上的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分毫不差。关键是我也投资了这家基金公司(国投瑞银基金),我的信息是怎样泄露的?”还有基金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到:“这种公章其实很容易模仿,‘李鬼’缘何选中这家基金公司?”
“这和购买基金的渠道有关。现在大部分投资者是通过第叁方渠道买的,信息大部分也是留在第叁方渠道里面的,这些渠道有没有泄露信息很难说。信息从基金公司泄露出去的机率,可能其实不是很大。”上述基金人士表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流传迅速,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加大,诈骗分子使用其进行犯罪活动,给用户和企业造成损失。同时,投资者资金规模大,信息价值高,易于受到诈骗分子觊觎。”橘涞金服表示,从用户的视角来看,诈骗分子假冒基金公司,容易使客户遭遇诈骗,遭受财产损失;从基金公司的视角来看,基金公司被冒用身份,“能力不足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等话语对基金公司品牌形象和投研能力进行了抹黑,同时投资者也会对基金公司内控是否合规(保证投资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发生怀疑,损害基金公司声誉。
橘涞金服指出,关于如何防范“李鬼”式诈骗,投资者对基金公司抱有较高向往,他们认为发现“李鬼”、减少“李鬼”、提示投资者注意“李鬼”都列属于基金公司的职责范畴。“但互联网作案的隐蔽性较强且比较方便,传统监测方法在应对社交媒体诈骗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以被动防守为主的虚假内容监测模式受到挑战,基金公司在打击该类非法分子方面也是防不胜防,随着非法分子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 技术,基金行业急需结合新型技术进行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