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当你惊讶于义乌是美食之都,外国餐厅的老板们只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许曼兰】当你惊讶于义乌是美食之都,外国餐厅的老板们只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5-16 6:45:30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许曼兰】 【尼泊尔

  号称“买全球、卖全球”的浙江义乌,如今或许还要再加上一个“吃全球”。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了火遍全网的“世界美食之都”。

  根据义乌市文化和 广电 旅游体育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义乌合计接待游客145.78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95%。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1.36夜,位居 金华市 第壹。

  义乌因市场而兴,传统认知中的旅游资源着实谈不上富集。此番让国内游客竞相涌入这座县级市的一大主要原因,是这里林立的外国餐厅。从阿拉伯的烤肉到南亚的咖喱,从非洲的果汁到中东的抓饭……人们猛然发现,一如在义乌市场这片小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总能找到心仪的产品,走在义乌街头,同样“只有没想到,没有吃不到”。

  各路“吃货”们在大啖异国美食的同时击节称叹:义乌这么“好吃”,你们咋不早说!然而,看着这些就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的外来游客,本地人和常年往来于此的中外客商却觉得无缘无故:义乌,不是一直都这么“好吃”么?

  毕竟,在义乌,这些外国人开设的外国餐厅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以至于那些做餐饮生意的外国老板,说普通话时多少都带点浙江口音。

  辛巴达去了义乌

  一张“五一”期间流传甚广的相片上,餐厅排号单上的号码已经到了四位数,“前面有320桌”的文字提示字体虽小,却最为惹眼。穆罕奈德从手机里翻出这张相片展示给记者,颇为自豪地说:“这张相片上的,就是我们家。”

  不知穆罕奈德是否有意,但这句话的确不失为一个巧妙的双关语。他经营的餐厅叫作“贝迪”,在阿拉伯语中正是“我家”的意思。

  2002年,24岁的穆罕奈德从祖国约旦来到中国。他的第壹站是广州,在叔叔经营的餐厅里帮助打下手。叔叔的餐厅生意非常好,年轻气盛的穆罕奈德看在眼里,不免心思活络,逐渐有了“单飞”的思路。然而,在大城市里做餐厅生意成本不菲,“下沉”到小城市又很难有市场。思前想后,穆罕奈德的创业路迟迟没能正式起步。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辛巴达总能从身边人那里获知关于藏宝地的传言,继而踏上冒险之旅。为穆罕奈德造成消息的则是餐厅的一位常客,来自也门的商人穆德。他向穆罕奈德描绘了一座位于浙江、名唤义乌的小城,那里贸易兴盛、客商云集,可以轻松找到任何期望的商品,遍地都是机遇。

  上世纪90年代,穆德曾经在上海留学。2000年,他重回中国,在广东做外贸生意。为了选品备货,穆德时常往义乌跑。时间久了,他逐渐意识到,这座小县城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我国的又一座外贸重镇——至于他后来在义乌开起了公司、他的儿子作为演员参演了《爱情神话》,那就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听从穆德的建议,穆罕奈德前往义乌考察。他发现,若论繁华和现代化水平,眼前的这座浙江小城比之广州相去甚远,可是友人所说的机遇的确存在:恰逢中国加入WTO不久,大批海外客商开始涌入义乌淘金。2002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义乌小商品贸易完成了从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的转型。更具规模的市场自然招引来了更多的外国客商,“世界小商品之都”初见雏形。穆罕奈德立即决定,要把餐厅开在这里。

  在距离国际商贸城不远的稠州北路上,穆罕奈德开出了当地第壹家外国餐厅MAEEDA。餐厅与叔叔开在广州的那家店同名,相当于在义乌的分店。

  身在异国他乡,却能吃到正宗的故乡味道,这家义乌仅有的外国餐厅自然就成了海外客商们来到义乌后,除了市场之外必到的“打卡点”。在这里,商人们不仅能一解舌尖上的乡愁,也彼此互通有无,交流市场信息。这时,也果然如穆德所料,随着义乌“世界超市”的名头渐响,更多来中国采购的客商将目光投向了义乌,穆罕奈德的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

  以MAEEDA为原点,更多外国餐厅在义乌次第开张,并且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阿拉伯街、印度街、韩国街。穆罕奈德也在2004年自立门户,在稠州北路的另一头开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餐厅,也就是如今义乌头号网红餐厅“贝迪”的前身。至于当年MAEEDA餐厅的所在地,现在则是另一位也门商人在经营。

  当年MAEEDA餐厅的所在地,被老板阿里夫命名为辛巴达。

  他们不敢进来

  同样是从广州起步,同样是帮朋友经营餐厅,同样打算自立门户……2003年,尼泊尔人比沙尔拿着和穆罕奈德几乎完全同样的剧原本到了中国。可是比沙尔直到2011年才和自己的中国老婆许曼兰一道第壹次来到义乌。彼时,义乌城北路一带的“印度街”已初见规模,印度餐厅和尼泊尔餐厅一家挨着一家,一到饭点,满街咖喱飘香。

  沿街的铺面已经全部租出去了。肩并肩的餐厅,看起来生意都不错。比沙尔和许曼兰不愿放弃,最终退而求其次,租下一个面积不过50平方的后排铺面。于是,这对跨国夫妇的餐厅在义乌正式开张,餐厅定名为铌萨迩。

  “差不多就是从这张桌子到那边吧台,最多只能放7张小桌子。”坐在2022年才盘下来的新店面里,许曼兰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向记者讲解老店的大小。许曼兰是潮汕人,和比沙尔在广州相识。2008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许曼兰性格热情,说话语速极快,衬得身边的比沙尔稍稍有些木讷。

  虽然在采访进程中其实不怎么能插得上话,可是比沙尔始终面带微笑,看着身边口若悬河的老婆。夫妇二人偶尔四目相接,眼神温柔。

  印度是义乌出口第贰大目的国,印度商人在义乌素来活跃,疫情前入境人数位列前五。最高峰时,常驻义乌的印度客商有2000余人,在当地开设了近500家贸易公司。作为中印两国的邻国,尼泊尔与义乌的生意往来同样密切,每年前来义乌的尼泊尔客商超过6000人次。2023年,义乌和尼泊尔进出口贸易额达4.15亿元人民币。

  如此大环境下,作为后来者的比沙尔和许曼兰,生意也不输沿街的同行。铌萨迩餐厅主打印度菜和尼泊尔菜,根据许曼兰的说法,在义乌能同时做这两种菜系且全都做得地道正宗的餐厅只此一家,再无分号。即便市口不好,店面也不够气派,仍然吸引了很多食客。铌萨迩逐渐成了“印度街”上的明星餐厅,就连尼泊尔经济部长和驻华大使也都曾慕名来访。

  餐厅生意顺风顺水,许曼兰却渐渐发现了问题。光顾自家餐厅的,始终都是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客商;偶有国内顾客进店,也大多是市场里的商户,请来自这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吃饭谈生意的。

  穆罕奈德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正式“单飞”后,他的新餐厅营业面积比当年的MAEEDA大了将近一倍,楼上楼下总计两层。餐厅里,顾客每天还是络绎不绝,却很难坐满。这也难怪,来义乌的外国客商终归有限,而义乌的外国餐厅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开越多。开门做生意,穆罕奈德期待能有更多中国面孔走进自己的餐厅——不只是市场里那些做外贸生意的人,更需要有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

  “我发觉,他们都害怕进来。”穆罕奈德说。

  对于开在家门口的外国餐厅,即便是早已习惯了老外满街跑的义乌人,多少也还是有些好奇的。然而,面对满屋子操着外语的外国客人和几乎不会说中文的服务员,和就算对着图片也看不出个道道的菜单,这份好奇心往往会被迅速消解。

  于是,“只有外国客商才会去外国餐厅”成了潜意识里的共识。从一定水平上讲,这的确是事实。毕竟穆罕奈德当年在义乌开餐厅的初衷,就是为那些身在异国的外国客商提供一个能够吃抵家乡味道的食堂。

  辛巴达餐厅的老板阿里夫对记者说,前来义乌采购的客商习惯于快进快出。对于生意人,时间就是金钱,为了最大化采购效率,他们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另外,考量到宗教信仰问题,早年间甚至有采购商自带干粮,在选品找货的间隙,就地解决温饱问题。而当市场打烊,一天的采购任务完成后,他们也更倾向于去本国同胞开设的餐厅,吃自己最熟悉的食物。

  “他们当然也想试试中国菜,可是他们有生意要忙,不能把太多时间花在吃饭这个事上。对于他们而言,这样做太奢侈了。”阿里夫指指记者,“但你们不一样。我们的饭店就开在你们生活的城市里,开在你们的家门口,我们欢迎你们,你们应该进来试试。”

  “我们的菜,好吃!”阿里夫一边说着,一边比了比大拇指。

  我们家就是地标

  在义乌,“老板娘”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存在。

  义乌人有共识,甭管是在商贸城里做外贸,还是在街边开小饭馆、烟纸店,只要有个能干的老板娘盯着铺面,那么这家店的生意一定不会差。

  许曼兰就是这样一个能干的老板娘。和老公在餐饮行业一路摸爬滚打,许曼兰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做餐饮就是做餐饮,和做的是啥地方的菜无关,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口味和服务。用她的话讲,即便是和老公一起卖麻辣烫,她也照样行。对于自家餐厅的口味,她颇有自信。为了保证菜品原汁原味,店里用的面粉和香料都是从印度进口的;尼泊尔菜和印度菜在后厨也有两套班底各自负责,烹饪方式力求还原当地传统做法。

  相比大城市里那些经过改良的南亚风格餐厅,许曼兰没有在口味上做过多妥协。“食堂”的属性摆在这里,她和老公始终还是要照顾好“基本盘”。可是她相信,这其实不意味着“中国胃”就没法被争取。

  许曼兰坚持,要在服务上下足功夫。国内顾客进店,她第壹时间亲自上阵接待,打开菜单逐一讲解:“我会告诉客人,这几道菜比较符合咱们的口味,可以放心点;这几道菜咱们肯定吃不惯,万万不可点。”

  偶尔也有人揣着猎奇的心理甚至偏见来到店里,许曼兰一样热情招待。前两年,某位知名视频站长带火了印度的街边小吃“玛莎拉脆球”,一句带着反讽意味的“干净又卫生”成了网络热梗。遇到有人点名要吃“干净又卫生”,许曼兰总是要提前给对方打好预防针,提醒玛莎拉这种印度传统香料的味道未必人人都能接受。待到菜品上了桌,许曼兰还要现场教学,告诉顾客配上哪种蘸料更易入口,顺势再推荐几道口味不那么刺激的菜品。

  “不管你是不是冲着猎奇来的,我最终都要用味道和服务征服你。”许曼兰说。

  疫情期间,铌萨迩餐厅的生意大受打击,甚至一度连续数月收入挂零。困境之下,比沙尔和许曼兰奋力自救,又是做外卖又是做团购,最终不仅成功挺了过来,还在2022年盘下了沿街的新店面,经营规模逆势扩大,又一次成了“印度街”上的明星。

  穆罕奈德则是把互联网那一套给完全玩明白了。他每天都要留出时间,浏览同城生活类App上用户对于自家餐厅的点评,逐一记录并加以改进。在他看来,这些是顾客最真实的反应。作为餐厅老板,这些意见“不能不管”:“有的人觉得太辣了,有的人觉得太咸了,用我国的成语而言,这叫众口难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调整口味,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满意。”

  对于宣传,穆罕奈德也很是重视。短视频大热,穆罕奈德便顺势为餐厅开设了抖音账号,不仅每日更新,还请来各路探店站长为自己“带货”。不久前,他又研究起了怎样通过小红书,试图给消费者“种草”。

  为了满足国内顾客挑剔的味蕾,穆罕奈德在口味上也下了大力气。他要求餐厅每年都要推出新菜品,不断充实餐厅菜单。目前餐厅的菜单上已经有300多种菜品,涵盖阿拉伯多个国家的标志性美食。这时,贝迪餐厅的经营规模也一扩再扩。去年末,4楼餐厅正式启用,员工多达130余名。

  穆罕奈德对记者说,如今贝迪餐厅的顾客构成已然倒挂,国内顾客占八成,采购商反而成了店里的少数派。今年“五一”假期夸张的大客流虽然让他也惊叹不已,但穆罕奈德却说自己其实不觉得意外。在义乌经营餐厅20多年,他觉得这家以“我家”命名的餐厅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了生活在这座城市、往来于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家现在就是义乌的地标之一。”穆罕奈德笑着说,不知这是否又是一句有意的双关语。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叙利亚】  【以色列】  【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