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崛起的中国CXO行业 - 超10家企业五年收入翻倍 增长的动力何在

【CXO】崛起的中国CXO行业 - 超10家企业五年收入翻倍 增长的动力何在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5-18 17:19:14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CXO】 【药明康德】 【2023

  今年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事件持续在演变,给中国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造成一定的扰动。

  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受益于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增加及医药外包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CXO企业在全球CXO产业竞争中已享有相应的话语权。

  在过去的五年间,也是我国CXO企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据第壹财经记者统计,以2019年作为比较的话,有15家A股或港股CXO企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收入(下称简称“净收入”)双双实现翻倍。

  而海外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了多家CXO企业收入规模扩大。在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风波下,中国CXO企业的海外之路如何走,这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收入翻倍

  CXO产业链的出现,是在药物“专利悬崖”和药物研发成本增加这两大矛盾诞生下的产物。面对两大驱动,制药公司更愿意将其部分研发及生产业务外包给CXO公司,作为缩短上市时间、节省成本、确保合规性及重新分配内部资源的一种手段,自身可以更加专注于新药开发和销售。CXO包含医药研发外包( CRO )、医药生产外包(CDMO/CMO)等环节。

  CXO企业最初于20世纪70年在美国出现。全球CXO产业主要聚焦在美国和欧洲,但因为人力成本、工程师红利、制药业成熟水平等原因,近年来逐渐向亚非地区转移。这其中,基于药品市场规模、人力资源、 知识产权 保护等方面更有优势,中国也成了主要承接地之一。

  我国的CXO行业,是近2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随同着2015年 中国医药 改革大幕的开启, 中国医药 市场逐渐与国际同步,这也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围环境。

  过去的五年,即2019年至2023年,迎来了中国CXO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尤其在新冠疫情出现后,即2020年至2022年期间,行业发展更是高歌猛进。

  疫情的出现,推动了相关疫苗、中和抗体、治疗药物等研发大幅投入。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而开发上市的新冠疫苗、 新冠药物 ,很多就借助研发生产外包合作模式,这由此带动了CXO企业收入快速增长。

  第壹财经记者统计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CXO企业收入情况。以2019年作为比较的话,有15家企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和净收入双双实现翻倍,其中也包含了 药明康德 、药明生物、 康龙化成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 这些企业,这些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居于行业前六位置。

  具体看, 药明康德 2023年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为403.41亿元、96.07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128.72亿元、18.55亿元增长了2.13倍和4.18倍。

  药明生物2023年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为170.34亿元、33.4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39.84亿元、10.14亿元增长了3.28倍、2.29倍。

   康龙化成 (300759.SZ、03759.HK)2023年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为115.38亿元、16.0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37.57亿元、5.4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07倍、1.93倍。

   凯莱英 (002821.SZ、06821.HK)2023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为78.25亿元、22.69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24.6亿元、5.5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18倍、3.1倍。

   泰格医药 (300347.SZ、03347.HK)2023年的营业收入和净收入分别为73.84亿元、20.25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28.03亿元、8.42亿元增长了1.63倍、1.41倍。

   九洲药业 (603456.SH)2023年的营业收入、净收入分别为55.23亿元、10.33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9年的20.17亿元、2.38亿元增长了1.74倍、3.35倍。

  中国CXO企业收入规模迅速增长背后,海外市场收入的增加是“扛把子”。

  如药明生物年报显示,其海外收入从2019年的25.76亿元增长至139.12亿元人民币,期间增长了4.4倍。

  又如 药明康德 的年报也显示,其境外收入从2019年的99.0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29.7亿元人民币,期间增长了两倍以上。

  再如 凯莱英 的海外收入也从2019年的22.41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3.44亿元人民币,期间也增长了1.83倍。

  从2023年营业收入位居全球前十位的CXO企业看,药明系(主要 药明康德 和药明生物)收入合计573.75亿元人民币,位居第四位置。

  随同着收入规模扩大,中国CXO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的话语权也在提高。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年中国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规模约占全球总规模的15.1%,预计到2028年,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到23.5%。

  何去何从

  自2023年年底,美国民主党参议院议员Gary Peters提交了S.3558法案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不断在演变,中国CXO企业股票价格屡次因此出现波动。

  最初卷入法案风波的中国CXO企业,只有 药明康德 一家,后来又增加了药明生物。近期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通过了新版《生物安全法》草案(编号H.R.8333),后者前期已做出一些修订,明确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与 药明康德 (603259.SH)、药明生物(02269.HK)等公司脱钩的最后期限设定在2032年1月1日。

  此次新法案的提交是基于BIO组织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124家生物医药公司中,有79%的企业与在我国的或中国拥有的CDMO/CMO企业签订了至少一份合同或产品协议,并且需要8年时间转换生产供货商。这也从侧面显示,中国CDMO企业在全球CXO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接着H.R.8333法案将进入到众议院全体投票环节,并且还需经过参议院全体投票表决通过,才能由美国总统将其签署成为法律。最终,法案如何走向,仍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生物法案》草案扰动下,中国CXO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布局,何去何从,依旧受到关注。以欧美为主的市场,依旧是药物研发创新高地。

   药明康德 在5月16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将与咨询顾问协力,继续与参与进行中的H.R.8333草案和经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于2024年3月6日投票通过的编号为S.3558的立法草案进行沟通和对话。H.R.8333草案及S.3558草案的内容需要达成一致且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变更。

  一些非药明系CXO企业在最近召开的业绩交流会或投资者说明会上,澄清了《生物法案》草案影响,但同时透露继续加码布局海外市场的决心。

  如 凯莱英 表示,首先,法案本身不涉及公司,公司也木有从事法案中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其次,从和客户合作层面,目前与客户的商业合作和洽谈均在正常进行,未受此事件影响。

  “公司也将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壹,继续坚持CDMO企业定位,为 创新药 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做海外生物医药产业朋友而不是对手; 第贰,加快海外建设布局,一是加快欧洲小分子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产能落地,这个不仅是为了分散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也是为了承接更多海外客户API(原料药)项目,这是行业发展深化合作的一定需求;二是加快波士顿研发中心业务推进,以此为支点承接更多海外Biotech客户项目;三是考虑未来在海外低成本地区布局原料生产。” 凯莱英 说。

   药石科技 (300725.SZ)表示,CXO在全球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与专业化分工的环境下发生,其在提升新药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药品可及性,增进医药行业发展方面施展了巨大作用,公司坚信中国CXO在全球医药创 新产业 链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有序推进,未受到该法案的影响。公司将继续加强中、美两地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施展各自的地域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继续积极寻求自建或并购产能的机会,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建设,提升供应链韧性。

   博腾股份 (300363.SZ)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受宏观原因影响,近两年来,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考量,供应链的本地化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影响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由于医药外包服务产业是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强监管的行业, 新产能从建设到投用再到获得客户认可,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变化的存在性较小。对于 中国医药 外包服务企业,在充分利用中国科学家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的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将变得更加重要。

  有CXO企业对第壹财经记者表示,基于技术能力、规模和成本优势等,中国CXO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企业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程中,又咋做到平衡,避免“树大招风”,也考验每家企业的智慧。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达华智能】  【2023】  【福建证监局】  【在建工程】  【贵州银行】  【房地产】  【工商银行】  【净利润】  【资金链】  【ST英飞拓】  【2019】  【应收账款】  【诺辉健康】  【朱叶青】  【董事会】  【执行董事】  【董事长】  【晓鸣股份】  【深圳证券交易所】  【信息披露】  【监管函】  【美邦服饰】  【周成建】  【警示函】  【创世纪】  【2022】  【子公司】  【员工持股计划】  【中科软】  【非交易过户】  【希荻微】  【募集资金】  【希荻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