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达
近日来,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场上一是对污染真相的追问,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事件发生后,个别干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不妥言论提出批判。目前,当地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滁河水质异常的情景通报,确定污染系滁州富信石油助剂有限公司仓库火灾、沟渠管网内残存污水所致,并对涉案人员进行立案侦查,3名失责失职干部被免职。
污染的原因其实不复杂,而当地召开专题会议指出,一些干部在处置进程中刀尖上 舔血、乱作为,面对问题躲躲藏藏,总想蒙混过关,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一条河流面临的污染须及时治理,不然会造成污染物扩散、毒性加剧。同理,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镜头“信口开河”,也反映出政治站位不高,作风不严不实,程序意识、法治意识稀薄等诸多问题,同样应该“号号脉”“祛祛毒”,及时找到“污染源”。
纵览事件前后,引发舆论最激烈批判的,是当地生态环境分局原局长窦平口中“茅台也能喝死人”这一不恰当的比喻。抛开“茅台”不谈,将个人过量饮酒的教训与关乎民生的污染治理混为一谈,推卸监管责任,罔顾客观事实,给人以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观感。
更何况,干部原话中的语气是反问而不是解释,是将记者和群众的疑惑“堵”回来而非耐心讨论处理问题的方案,不管对错,这种倨傲的态度本就令人反感。“引喻失义”是表象,“目中无人”才是本质:不把履职监督的记者放在眼里,更不把群众的诉求和建议放在心上。
如果说“茅台比污水”是走了无所谓的极端,那么也要当心落入另外一个极端——只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公众形象“负责任”,却不对实际情况履职尽责。采访视频中,水利局原党组成员杨俊表示自己还有两个月退休,不该过问此事,隐有“洁身自好”“撇清责任”之意。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原主任杨仁义则是“打死不承认”,表示“凭经验、没有、完全不晓得”,令人失望。
该是哪个的责任就是哪个的责任,该去深入了解情况就绝不能含糊。政务公开是基本要求,遇到包含环境污染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实际情况有时较为复杂,“话筒”也有可能被递给不适当的人,但“传话筒”不是“踢皮球”,其目标是要尽快发出权威声音、回应公众疑问、找到解决方案。要求党员干部“谨言慎行”不等于“冷眼旁观”,更不能变成“一问三不知”,不然会消解政府的权威。
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既是党员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时应有的自觉,也是在日常履职进程中应时刻坚守的本分。一桩污染事件牵扯出严重舆情风险,不禁引人思考:被免职的干部究竟是“无心之语”还是“有意为之”?纠错纠偏,治污治源,要深刻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污染治理工作做到位,也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