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舞剧如何改编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经典生命力

【中国电影】舞剧如何改编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经典生命力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5-28 15:19:53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之际,在19:49和20:24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段, 东方明珠 塔以摩斯密码形式亮灯,向这座城市发出一封写着“我爱你,永远”的电报。

  这时,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办“致敬场”观摩活动。摩斯密码成为贯穿影片始终最鲜明的符号,它是漫天的雨丝,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主人公通过它传递重要情报,借由它表达情意。这份无声的告白,穿越时空,在今天观众的心中泛起涟漪。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原创同名舞剧,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该团原班青年舞蹈演员出演。该片也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于6月15日举行的金爵盛典后进行世界首映,6月18日起全国公映。

  游走于虚实之间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取材于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1937年,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负责党的秘密电台工作。重重危机中,他与爱人裘慧英潜伏12年,始终战斗在“上海——延安”的空中通讯线上。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不幸被抓,留下一句电文:“同志们,永别了!”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上海浦东,牺牲在黎明前夜,时年39岁。

  李白与裘慧英的故事曾数度被改编成文艺作品,与不同时代的观众见面。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成为影响力极其广泛的中国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创意和卓越的表现力,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等殊荣。如今,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新的艺术形式讲述这一关于爱与信念的故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迄今累计演出六百余场,在观众当中享有较高口碑。郑大圣接受第壹财经采访时,用“震惊”形容他第壹次观看该剧时的感受:“我没想到一个舞剧可以演谍战,因为谍战的叙事太扑朔迷离了,舞剧居 然可以演如此虚无缥缈的曲折和惊险。另外一个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舞剧的语汇已经引用了很多电影化的思维。”在他看来,原著故事片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而舞剧完成了一次令所有人惊艳的二次创作,将舞剧拍回电影,又是一次艰难的创作过程。

  与舞剧一样,电影中也木有一句对白。“我们做了一部90分钟的超长默片。电影的历史从默片开始,电影对肢体从不陌生,这是它的基因。”郑大圣告诉第壹财经,没有对白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我们第壹要尊重舞台,尊重舞剧原作,我们希望保存下来的是一部很纯粹的舞剧。”电影保存了舞剧中诸多华彩片段,好比开篇是那支曾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由多位女性舞者演绎的《渔光曲》,舞者曼妙的身姿,具有东方美感的造型和编舞在大银幕上显影、放大,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上海弄堂画卷铺展在观众面前。

  不过,电影其实不是对舞剧的搬运,而是顺应电影的载体,结合剧场演出、实景拍摄、影像资料,运用虚拟摄影等新技术穿插串联,调动尽可能多的视听语言来重新演绎,这也是此次创作上最大的挑战:“演员不说话,可是光影、镜头得说话,也是想借这样的创作机会做一番实验。”郑大圣希望,经过重新演绎后的舞剧电影,能够在银幕上传递男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和其它角色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信念、内心和力量可以用舞蹈的语言,也可以用电影的语言传递。最关键的是情感。”

  影片中可以看到,主创团队拍摄了剧场,也有富于烟火气的写实场景,还有对历史资料片素材的引用,在虚实之间,创造了多时空交错的观看体验。其中一些镜头拍到了排练厅、观众席:“我们希望这个传奇的故事能够与今天的观众发生直接的关联,它不是一个隔绝在久远历史中的传说。75年前发生的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和那样的一群人,和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直接相关。”郑大圣说。

  在大银幕上真实地生活

  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 LED 虚拟摄影等技术的加持下,大银幕放大展现了舞台上的一切,包含舞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卓越的舞蹈技术,和他们的面容、姿态和神情,那些在舞台上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

  观众可以清晰看见王佳俊饰演的李侠脸上闪耀着的梦 想主义光芒,朱洁静饰演的兰芬在危乱之中的寂静、坚定和勇气。音乐声中,演员们在刀锋上舞蹈,旗袍摇曳生姿,显现出战争的惊心与爱情的唯美。

  影片中部分生活场景在车墩影视基地拍摄。电影中,李侠与兰芬在革命爱人的身份之外,也是一对平凡而一般的伴侣,他们隐于市井,相爱与生活,操持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与其它人并无分别。

  王佳俊和朱洁静为李侠和兰芬布置了一个温暖的小家。王佳俊说,在舞台上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家,但仅寥寥几个家具,这次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家。窗帘、床单、被套的款式是朱洁静选的,书桌、沙发等家具的摆放都是他们根据自己想象中主人公的起居习惯确定和调整,生活化的场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情境:“钢笔的颜色,床头柜里的物件,这个家如此之具体,让我感觉是真的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也是真实的。”王佳俊说。

  对于舞者而言,在镜头下表演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好比影片接近尾声的一场兰芬与李侠告别前的一场重场戏,静默中,兰芬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朱洁静给出了完成度极高的表演。朱洁静坦言,这场戏进入表演状态用了很长时间,在与对手演员、主创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场演出。

  相对于舞剧里的表演、节奏都设计得非常精确,电影表演需要演员给出即时的身体反应,朱洁静一度觉得,表演是那么难:“因为舞蹈是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对于具体细微的生活化的人物塑造,实际上就是会比较刻板和脸谱化一些,无非就是喜怒哀乐。这一次导演、制片人、表演指导等背后一大群人给予我们包容和信任。有了这次电影经验之后再回到舞台,一定能比之前状态更好。”

  郑大圣认为,王佳俊和朱洁静既是卓越的舞者,也是卓越的演员:“对于好的演员而言,没有戏剧和电影的不同,没有舞蹈和电影表演的不同,我们每天从监视器里看到,他们丰富的微脸色完全可以让人忘掉他们实际上就是舞者,他们的面孔、眼睛经受得住特写镜头的考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在舞剧中感动过无数观众的两行字,在影片中保存了下来。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城市上空画出一道艺术的螺旋,释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舞剧电影的上映,也有望促进舞剧观众和电影观众的相互转化。

  郑大圣告诉第壹财经,在他看来,1958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伟大的无与伦比的电影:“对我们来说只有向经典致敬的态度。我所认为的经典,是要常演常新,所谓经典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而是可以被不断诠释,就像舞剧可以把这个故事演得那么好,希望我们也能完成一次再创作。像那样传奇的一代人,他们做过那样的牺牲与奋斗,这样的故事当然值得被不断地重新诠释和演绎,永远活在现在进行时当中。”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并购重组】  【鲁信创投】  【上市公司】  【项目资本金】  【热火朝天】  【IPO】  【机器人】  【机器狗】  【景兴纸业】  【传感器】  【吉华集团】  【投资者】  【投资者保护】  【资本市场】  【舆情管理】  【河北证监局】  【青海证监局】  【问题文章】  【思美传媒】  【胡说八道】  【华丽家族】  【宁波中百】  【大恒科技】  【财务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