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收缩战线到长三角 - 叮咚买菜换来首个年度盈利

【叮咚买菜】收缩战线到长三角 - 叮咚买菜换来首个年度盈利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5-30 14:35:36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叮咚买菜】 【长三角】 【前置仓】 【GAAP


K图 DDL_0

  发布今年第壹季度财报之后,叮咚买菜股票价格连续上涨,5月29日,叮咚买菜市值重新回到了5亿美元。

  此前叮咚买菜发布2024年第壹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已经连续六季度的Non-GAAP盈利。但为了连续盈利,叮咚买菜也付出了规模的代价。2023年全年,公司GMV同2022年减少16.3%至219.69亿元人民币,这规模比2021年同期规模还少7.35亿元人民币。

叮咚买菜连续6个季度盈利

  2024年第壹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叮咚买菜在该季度的GMV达到5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营业收入5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在报告期内,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为30.6%;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标准下,净收入率为0.8%,净收入为4148.2万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6.8倍。这也是公司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在Non-GAAP的标准下第6次保持盈利。

  但盈利的背后,却随同着叮咚买菜规模近一年持续收缩。据公开报道显示,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叮咚买菜就在不断削减运营城市,最早撤出了厦门、珠海、天津、中山等地,紧接着是四川、重庆区域,到2024年初,公司关闭了广州、 深圳市 的前置仓站点,业务重心完全回到“大本营”上海附近。

  大马金刀地撤城闭店,让叮咚买菜规模全面倒退,但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各项成本支出。

  2023年,叮咚买菜GMV同比减少16.3%至219.69亿元人民币,但货品销售成本在总营业收入占比降低至70%以下,履约成本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接近50%降低至23.6%,同时,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下调至2%以内,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也已经低至3.8%,这些带动了叮咚买菜实现了年度Non-GAAP净收入第壹次由亏转盈。

  在同为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倒下,叮咚买菜曾表示:“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用牺牲规模换来盈利,与其说盈利是赚到的,不如说是省出来的。

收缩战线换来订单密度

  收缩之后,上海和长三角成为叮咚买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运营的区域,公司也在过去一年在江苏、浙江新增15个前置仓,不断提升提高长三角区域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在财报后的业绩会上,叮咚买菜开创人兼总裁梁昌霖表示,公司会持续增加优势地区的覆盖密度,进一步提高市场渗透率,并继续加强自有品牌及商品力的建设,为用户提供品质更好的商品及服务。

  生鲜前置仓模式此前两年的淘汰赛,让叮咚买菜看到,生鲜行业中,通过低价获得规模、再通过规模降低采购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原理其实不成立。

  叮咚买菜想要活下来,还是要提高端到端的效率,向供应链要利润与竞争力。目前,叮咚买菜的生鲜的周转周期已缩减至5天,端到端的损耗仅1.5%,通过智能预测和调度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缺货率和损耗率之间的平衡。

  深耕长三角市场,也让今年第壹季度,叮咚买菜前置仓仓均日均订单量同比提升了16%,存量门店的GMV同比增长4.4%。叮咚买菜也在拓展更多的渠道吸引流量,目前公司近1000个站点全部入驻了淘宝买菜,为消费者提供1小时抵家配送服务,增加单仓的订单来源。

  而前置仓模式盈利的条件,就是要用仓的密集水平和订单的数量来分摊履约和供应链成本,从目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来看,即便是长三角市场,叮咚买菜仍然有深耕的空间。

  不过,相对于全国其它区域,长三角物流冷链设施更完善、市场相对成熟,这里的客单价也相对于其它城市偏高。虽然叮咚买菜开脱了生存的困境,但前置仓在长三角区域性盈利,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复制仍然有难度。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2024】  【中国电研】  【东吴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  【东吴证券研究所】  【长三角】  【卖方研究】  【十字路口】  【叮咚买菜】  【前置仓】  【供应链】  【哥德巴赫猜想】  【二手房】  【成交量】  【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  【郑州高新区】  【一体化】  【广汽集团】  【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