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锦从没想过,直播这件事,他们能坚持这么长 的时间。
2020年5月23日,吴佩锦所在的 广东省 汕尾市 海 丰县 白字戏剧团用刚开通的抖音账号发布了第壹条公开内容,内容只有一张图配一句话:“今晚8点直播间见。”从刚开始的门庭冷落到如今人头涌动,4年来直播间已然成为这个全国唯一的白字戏专业院团对外展示的重要空间。“我一直盼望白字戏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剧场。”吴佩锦说,有了直播间,他的愿望算是实现了一半。
天下第壹团?天下唯一团!
吴佩锦是国家级非遗白字戏的代表性传承人。而吴佩锦所在的海 丰县 白字戏剧团,则跟国内其它一百多个濒危剧种的专业院团一样,有个听起来颇为响亮的称号——“天下第壹团”。
“天下第壹团”其实也是“天下唯一团”。因为只有某个剧种在全国仅剩一家专业剧团时,这个剧团才会被称作“天下第壹团”。
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全国“天下第壹团”优秀剧目展演,当时共有32个剧团参加。但如今,全国已经有“天下第壹团”约120个。由于历史传承和地域限制等原因,每一年都有更多传承稀有剧种的剧团被冠以这个称号。
对吴佩锦而言,承认白字戏的濒危现状其实不简单。毕竟,这个剧种曾有着辉煌的过去。作为用海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白字戏始于南宋,兴于元末,活跃于明清,被誉为“民间祭祀戏剧活化石”。但跟其它“天下第壹团”一样,近年来白字戏面临着创新不足、传承艰难、受众面窄等多重困境。
从业者的收入更是一个大难题。吴佩锦算过一笔账:“我们的演出大多来自海陆丰地区的邀约,每场总收入两万多元。刨除成本,每人能分200元左右。30天下来,每人收入5000元左右。”前几年碰上疫情,几乎没有演出,情形更是艰难。剧团60多人几乎全靠政府拨款,为了补助生活开支,有些演员不得不外出打工,创作和排练都被迫排在生计之后。
“收入太低,就无法吸引人才。”吴佩锦认为,培养一名传统戏剧从业者颇为不容易,务必发掘更多渠道来体现他们的价值。
得了打赏,还有了粉丝“应援”
2020年1月底,吴佩锦开始尝试在抖音流传白字戏。注册当天夜晚,吴佩锦一口气发布了5条视频,内容都是他过往下乡演出的片段,没想到浏览量达到了一万多。几个月后,吴佩锦尝试在抖音进行直播。第壹次直播的前一天,他用视频发布直播预告,立即吸引了近2500人点赞。
在吴佩锦的带动下,海 丰县 白字戏剧团和剧团的年轻演员们也在那一年启动了抖音直播。在疫情结束之前,直播造成的打赏实实在在地补助了剧团的收入。两位年轻演员的个人号因为直播频率高,甚至收获了每月超万元的打赏收入。
如今,海 丰县 白字戏剧团但凡有演出,都会在抖音“预告+直播+互动”,每一步都颇有章法。
直播为白字戏造成了新观众。吴佩锦说:“几乎每天都有新粉走进直播间。总有人好奇发问,也总有老粉苦口婆心地介绍,这是国家级非遗白字戏。”
那些身在外地甚至海外的戏迷,则在直播间得到了一慰乡愁的机会。
很多离得近的铁粉则 线上线下 联动,为剧团“应援”。除了在直播间打赏,有的粉丝还会跟着剧团的直播预告四处跑,到演出现场给演员们送花送点心。
想创新,还想建一个小剧场
“这几年,从政府到短视频平台,大伙都对稀有剧种很重视。”吴佩锦感觉,是时候把白字戏的传承和发展再托上一个台阶了。
人才培养永远是最重要的事。除了剧团自己传帮带,吴佩锦还在推动白字戏专业在校园的设立。这也是吴佩锦在一次次直播中感悟到的:“当有人偶尔刷到这个直播间,我们的表演能不能留住观众?这需要从业者在每个专业角度都有一个系统性的提升。”
“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一直有很好的民间基础,去哪演出,台下观众都坐得丰满的。”吴佩锦骄傲地说。但自豪之余,也有忧虑:“白字戏要有长久的发展,务必创新。”他透露,剧团5月底刚刚结束了一轮密集的演出,离下一次直播还有半个月的空档,因此这几天,他们正在抓紧时间排练新戏《小民宋世杰》。“这是我国戏曲里一个挺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原本是老生演的,目前我们改成老丑来演,将更显新意。”
吴佩锦还有一个大胆的思路,建一个专属于白字戏的专业小剧场。“白字戏不能离开群众,但也不能只依靠广场式演出。有了自己的小剧场,大家才能更沉得下心来排练和创作。”他认为,“在自己的剧场里迎接观众,也会让我们的演员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直播当然也要继续。在网友的鼓励和支持下,近一年时间,海 丰县 白字戏剧团总共在抖音直播了300多场。今年5月才过,剧团的直播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2场。“直播间是第贰舞台,也是一扇面向更大世界的窗。”吴佩锦说,“这扇窗我们永久不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