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传媒工作坊》课程实践教学在荣昌区直升镇拉开了帷幕。近百名师生深入直升镇万宝村、燕儿村和道观村,通过视频拍摄进行乡村调研,与镇村领导、村民们共同探讨 乡村振兴 课题,生动实践了一堂标新立异的“乡村思政课”。
“乡村思政课”首站设在直升镇的“红色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家园”是集党史、党情、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沿着“红色长廊”回顾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参观了党史陈列室和国防教育展厅,深入了解了荣昌区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荣昌党史人物开展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
据介绍,“乡村思政课”的一大创新在于进行“镇村出题—学生拍摄—联合评分—应用乡村”的课程设计。
活动开始前一周,直升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叶松生及万宝村、燕儿村和道观村的村委书记就乡村文化宣传中遇到的困扰,给同学们布置拍摄任务,涵盖“乡村数字治理”“森林防火”“移风易俗”“乡村风貌展示”和“反诈骗宣传”等主题。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后,分为24个拍摄小组进行了选题策划和前期准备。活动当天,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在镇村领导和志愿者帮助下,深入花椒采摘园、三角梅产业基地、特色农家小院、公共活动室、民宿露营基地等进行采访和拍摄,“小院家”APP破解乡村数字治理难题、西部计划志愿者留乡创业流传非遗文化等乡村新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级学生许晨霖表示,“这次活动让我能够更加了解我国的乡村,并启发我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融入到社会乡村实践中去。”
学生完成视频剪辑后将邀约镇村领导和村民代表参与作品评分,优秀作品将也将作为科普作品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与宣传。这一课程设计以乡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乡村建设为应用场景,改变了以往学生创作“言之无物”的现象,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
作为 重庆市 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充分利用高校科普基地的资源优势,将科普活动、课程教学与学生创作实践相结合,施展同学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科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这次实践也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的特色科普活动之一,与农村直接放映科普视频的传统科普方式不同,活动更加重视践行参与式科普宗旨,将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融入科普创作和科普视频中,提高了科普活动的贴近性和实效性。
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表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荣昌区直升镇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社会实践服务站,共同缔造“乡村思政课”,是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的具体体现,通过“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同学们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师生们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