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
广东要担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务必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展开,把握增加经济纵深这个重大课题。在持续推进双向开放中增加经济纵深、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要着眼全局、立足实际,既稳住传统市场,缔造吸引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又在全面深化对内经济联系上发力,在共同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 上谋划新空间。
缔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内在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立足当前、着眼深远的战略谋划,又是大国经济运行的关键显现。习主席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2023年视察广东时,又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更好服务全国大局的殷切期待。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具备三个特性:整体性,支点所在区域的发展务必服从于国家战略,坚持全国“一盘棋”;关联性,支点务必能够打通“内循环”和“外循环”,使二者相互增进;建构性,支点不会自然演进而成,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相互配合。广东的发展优势决定了在增加经济纵深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这三个特性,是其率先探索战略支点的有效路径。
增加经济纵深要牢牢把握这三个特性要求。就整体性要求而言,广东要以高质量发展增进国内大循环,着眼全国大局布局产业、拓展资源、通顺市场。尤其是着力于推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 统一大市场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增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通顺流动;强化大湾区与 京津冀 、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的联动发展,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创新东西部产业联动发展有效模式。就关联性要求而言,要牢牢把握广东优势在国际循环、国内循环的发展特征,坚持内外双向发力,善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联通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做强内外循环连接点,增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缔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建构性要求而言,不论是产业有序转移、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产业链韧性提升,还是更高层级、更复杂的跨区域合作共建,既离不开市场的力量,也需要各级政府主动负担负责,积极作为,与企业同奋斗。要坚持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并举协同,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进改革,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能提升有机统一;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在新的高度上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定举措
经济稳定健康运行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微观层面,经济稳定健康运行意味着市场环境相对平稳,企业对市场前景有较准确的向往,能专注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广东经济发展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经济稳定健康运行面临新的复杂国际环境形势。一方面,面临新的重大国际机遇,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新的“科学的春季”已经扑面而来,赋予广东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新机遇。另一方面,面临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新挑战,困难挑战甚至超出预期。广东要实现经济稳定健康运行,让市场主体在复杂变动环境中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务必更为深入地融入双循环,通过增加经济纵深,强化对内对外经济联系,有效预防化解外部风险,扩大经济的回旋余地,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常住人口过亿,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具有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产业链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科技创新资源丰厚、国际化水平高的独特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开放合作中“以新提质”,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成果。要加快重新质生产力中要推动力、支撑力、竞争力,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全力攀登产业科技高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缔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不可替代性和主导性。持续强化“五外联动”,深耕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深化同“ 一带一路 ”合作伙伴的经济联系,不断拓展“朋友圈”,巩固“引进来”优势,塑造“走出去”优势。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缔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深化粤港澳合作,强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对接用好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携手港澳抱团出海、参与全球竞争。加大力度用 数字经济 赋能开放发展,推动数字技术融入广交会等平台,加大对 跨境电商 企业的支援力度,让 数字经济 成为构筑广东国际竞争力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3年,习主席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贰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方位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近年来,大湾区产业加快向成本较低的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转移,部分企业已经在转入地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转移既部分改变了大湾区过去以吸引落伍地区要素转移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又部分解决了粤东、粤西、粤北和其它地区产业资源要素不足的约束。目前,广东全省产业有序转移“1+14+15”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的结对关系第壹次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全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为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上皆有布局。长远来看,广东只有在增加经济纵深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增加经济纵深的进程中,一是要偏重产业转移与技术升级并举,让创新、绿色理念在粤东、粤西、粤北等和其它地区的更好落地。一方面,大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促转移。通过科技创新,让产业转移不再是既有生产方式的复制照搬,不是落伍生产设备的转移,而是技术升级基础上的转移。在转移的进程中,转入地园区和企业共同合作,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等,产业在转入地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实现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少的污染,从而让粤东、粤西、粤北借助产业转移更好做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产业终端集成创新为突破口,借助产业转移的机会,推动区域之间紧密合作、协同攻关,大幅度提高已攻克的成熟设备、材料国产化替代的覆盖率。国产化替代既降低了产业转移后购置新设备的成本,又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二是要探索和完善区域分工方式,实现协调、共享理念在粤东、粤西、粤北和其它地区的更好落地。产业转移绝不是连根拔起式的转移,而是部分生产工序的转移。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对外联系、人才培育、资金融通等方面已经积累了长足的优势,有能力与转出的产业形成新的分工模式,与粤东、粤西、粤北和其它地区形成新的利益共享机制。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主动探索区域间多元化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包含项目的税收、产能、利润、科研成果等,使跨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地方合作共赢的过程。以重大基础设施为抓手,寻求、拓展跨区域合作的新空间,率先谋划探索在交通、航运、港口、物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科学研判,拓展区域合作 新天地 。三是要践行营商环境优化与规则衔接并举,实现开放理念在粤东、粤西、粤北和其它地区的更好落地。产业转移是一个多维度的经济现象,不仅包含物质生产资本的转移,还涵盖顶尖的管理理念、健康的企业文化、顶尖的国际视野、高效的市场网络、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物质生产要素的流动,要求转入地能够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断学习和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