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主要领导会晤。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的第6次座谈会。
10项实事项目清单、12个创新联合体等发布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正在不断走深走实。
在6月6日的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现场,10项实事项目清单正式发布,包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 新能源 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长三角“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长三角“一卡通”提质扩面、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等。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对照学习沪苏浙,一直努力争取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安徽。目前,该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成员,在 安徽省 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更有助于提高长三角区域政策协同,增进要素在更大范围通顺流动,增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 公安厅此前公开表示。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长三角“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增进会揭牌仪式和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
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共12个,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 新能源 汽车、 量子通信 、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 等重点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联合设立,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携手共签十项长三角区域合作项目。项目包含轨道交通、人才工作、科技金融等领域,签约主体既包含三省一市相关部门,也包含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
长三角互联互通成趋势。根据“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将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合作框架协议”将联合开展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等行动,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全社会物流成本;三省一市交通、网信、数据部门共签的“长三角航运贸易数字化合作框架协议”,将以数字互通赋能水上运输。
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AI+场景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强长三角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AI服务企业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的“三省一市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将实施开展交叉学科协作研究、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等合作,共同提升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
同时,“长三角市场监管服务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 先行区战略合作协议”将推进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等四大领域先行探索,建立15项合作机制,助力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 先行区。
三省一市金融办签署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金融行动方案”,该项目将合力推动信贷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等十方面合作内容,推动金融合作领域由点到面全覆盖。
协同创新示范作用加强
长三角一直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达到30.5万亿元人民币,第壹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约1/4。
这是浙江第贰次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2020年的举办城市是湖州,今年是温州。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指出,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从“核心圈”向“全域”迈进的关键节点。
曾刚回顾称,过往的座谈会举办城市,包含芜湖、湖州、无锡、上海和合肥,这些城市在地理上都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然而,温州则位于长三角的东南边缘。选择在温州举办此次重要会议,不仅彰显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也预示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影响正逐步从“核心圈”扩展到全域范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苏北地区和皖北地区也有可能存在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重磅会议的举办地,从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大局之中。”曾刚直言。
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看来,温州的民营经济繁华且发达,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活跃的民营资本与长三角地区宏大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来激活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这已成为推动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
他强调,温州在此方面已拥有坚实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每年举办的世界温州人大会,都将吸引众多温商回归投资,五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已累计签约230个温商回归项目,总投资约3300亿元人民币。
“温州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一直表现优异。”何建华进一步表示,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温州虽然曾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疲软,但近年来通过积极借助上海的科创飞地,成功推动了企业与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
“这不仅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更为传统产业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蓄势积能,进一步激发了温州民营经济的新活力。”何建华说。
温州与上海的合作,只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一个缩影。
6月5日,据 安徽省 科技厅消息,由苏浙皖多部门共同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显现出三大亮点。
第壹,长三角创新人才量质齐升,人才高地根基不断筑牢。
第贰,长三角成果共用活跃,技术转移显现前沿化、多元化趋势。
第叁,长三角科研合作不断紧密,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升至0.74,在近年趋于稳定的 势头下,提升了0.04,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为核心圈层,镇江、徐州、无锡、宁波、温州、芜湖等城市不断趋近核心圈层的长三角科研合作的共同体。聚焦材料化学等基础学科和生命科学领域,长三角加速协同开展科学前沿突破,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经济创收增长。
夯实产业链,共同培育新动能
不论是浙商、徽商、苏商,还是沪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号:长三角企业家。如今,他们“抱团”成立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
今年,同期举办的“瓯江论道·新质生产力”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上,第四批长三角产业链联盟——长三角 储能 及安全产业链联盟、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产业链联盟、长三角 新能源 产业链联盟、长三角MEMS与 传感器 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以推进长三角产业链协作为主要目标,先后组建了14个产业联盟,涵盖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健康、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领域,汇聚起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力量。随着本次新增5个产业链联盟,联盟成员扩容至19个。
会上发布首个《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发展报告》,总结提炼4年来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在组织形式、龙头带动、创新协作、多跨协同、运行机制、融合水平、产业激励、强链补链、核心技术和新质生长等10个方面展现出的明显特点和优势。
良好的产业基础,为长三角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长三角产业链联盟的成立与发展,旨在告别以往的孤立发展模式,打破区域间的合作壁垒,并通过深度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和能级的跨越式发展。”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主席、 安徽省 总商会副会长、 科大讯飞 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刘庆峰表示,这是长三角产业链联盟的核心使命和长远价值所在。
浙江赛智伯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老总陈斌观察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公司在该地区的投资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并实现了不断突破,“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资本赋能则进一步释放了这些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力”。
泰昌集团有限公司老总张鹏飞是一名80后企业家。这几年,他深刻感受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给企业造成了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助力。张鹏飞指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增进了江浙沪皖企业家资源的结合,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这个共创共赢的时代,长三角地区正逐步发生一个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他说。
长三角数据驱动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火石创造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金霞表示,期待长三角一体化在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融合,使长三角地区能够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