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陈洋洋张海振日照报道
最近, 山东省 日照市 五莲县 ,有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因“盛产”博士而走红。
全村仅有380多户人家,却走出19名博士,22名硕士研究生,加上本科生和专科生,全村共考出近100名大学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这是怎样的一个深不可测的乡村?高考前,海报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讲述山脚下的“博士村”走红背后的故事。
清华博士、人大博士
村里名校学霸“浓度高”
6月4日,高考临近,走进燕河村,整个村子都十分平静。
这个小村子坐落在山东 五莲县 汪湖镇,村子三面是山,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
盛夏六月,天气炎热。一大早,勤劳的村民们大多不在家,纷纷下地干活去了。田野里小麦一片金黄,樱桃园里,一棵棵红色的果实挂在枝头,四处是丰收的喜悦。
临近中午,几位村民坐在街边阴凉处纳凉。
“我们村是博士村,许多人家都有大学生。”村民毛德乐高兴地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在燕河村,说起“博士村”的称号,人人都很自豪。在燕河村,走几步就能碰到一户博士家庭。
“我们村考出了19名博士,22名硕士研究生,大学生一共近100名。”燕河村党支部书记韩玉花对记者说,村里家家户户鼓励孩子读书,平均20户就出一个博士,4户就有一个大学生,有的一家就有三个博士。
在燕河村,还有一条“博士街”,仅有几百米长。“博士街”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村子,沿着这条街一路走过去,周围会遇到多个“博士之家”,所以被人们戏称为“博士街”。
“这条街周围就有5个博士。”韩玉花对记者说,有的博士家还是前后邻居,村里第壹个博士和第壹个博导家,就是屋前屋后。
“这个村考出去的大多数博士我都教过,村里的第壹个博士,还有第壹个博导,都是我当年的学生。”汪湖镇初级中学退休老师毛德杰说,燕河村村民很重视孩子教育,当年自己下班路上经常被村民拦住请教孩子教育问题,如今自己退休,看到孩子们名校博士结业,也非常欣慰。
“我们村的小孩们勤奋好学,有的初中高中就在省级和国家级奥赛中屡次获奖。”毛德杰对记者说,村里的风气很好,空余时间,学霸还很愿意帮助大家一起进步,他们还经常给有学习艰难的同学讲题。
在燕河村,记者见到了村里新统计的一张特殊的“学霸”表格,上面记录着村里考出去的众多人才。记者看到,多名结业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他们中的很多人,结业后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进入到外交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
“今年我们村里有好几个孩子高考,学习成绩都特别优秀,考试经常考第壹,估计也能考上好大学。”多位村民高兴地说。
盛夏时节,小麦和樱桃逐渐成熟,田野迎来收获的时节。燕河村的村民和孩子们一边勤劳在田野,一边勤奋在考场,一起迎接“丰收”。
不比车房,比学习的“村风”
“我们村历来不是比谁家有钱,不比吃穿,比的是哪个家的小孩优秀,谁家的小孩学习更好。”村民许言花对记者说。
“谁家考上一个博士,那村里的小孩都向他学习。”毛德杰对记者说,村里当年毛增星第壹个考上博士,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把他当作模范。
如今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毛祥龙,当年也曾把毛增星当作模范之一。后来,毛祥龙自己从清华博士结业后,投身国家科研事业,年纪轻轻就成为博士生导师,也成了村里后辈们的模范。
在燕河村溜达一圈,记者几乎听不到村民讨论谁家有车有房挣钱多,都在讨论谁家孩子学习好。
勤学好学的村风,在这个小小的村子流传,一茬又一茬的学子们,前方有目标,眼中有光,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在这背后,还有一个“秘诀”。燕河村村民极其重视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毫不吝啬。
“我们一些村民说,再困难也会鼓励孩子读书,一贫如洗也要供孩子读书考学。”韩玉花对记者说,在这个小村子,不管多艰难的家庭,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上进,家长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供应。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不算富裕的小乡村,勤劳朴实的村民们眼中,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因此家家户户都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希望孩子走落发门,过上更好的生活。
以村民王翠秀家为例,一家出了三名博士,分别从武汉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结业。村民赵德英家,两个孩子也都是高学历,其中一个考上了博士,从事航天相关工作,走出了小乡村,为国家作贡献。
村民对记者说,每年高考和考研、考博时节,都是村里的大事,人们等待着,村里的小孩再多考入几个名校,大家准备给他们好好庆祝一番。
博士心怀家乡
与村民共捐5万元为家乡修桥
在燕河村,有一座崭新的小桥,叫做“好运桥”。
盛夏时节,雨季未至,桥下的小河还没有涨水。人们从桥上来来往往,走向回家的路。从外返乡的博士们,站在桥上,就能远远看见村子。
去年夏天,这里还是一座小土桥。一场暴雨之后,土桥因暴雨侵袭受损严重,老人孩子经过时十分危险,村里决定想法子建一座新桥。
听到这个消息,村里的博士、硕士们纷纷在最短的时间伸出援手。“我们村的博士们和在外创业人才带头捐款,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很快就筹了5万块钱,建成了这座新桥。”韩玉花感慨说。
新桥修好后,有人写了一首诗:
在外游子怀乡愁,
关心家乡道路修。
好运桥头人人走,
谁走谁有好兆头。
学生走过成博士,
青年走过找好友。
“家乡有困难,大家远隔千里,却能第壹时间鼎力相助。为了感谢大家,我们决定将其命名为‘好运桥’,希望这座桥能为村民和在外游子们造成好运。”韩玉花说道。
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在燕河村,许多人或许找到了答案。
外交官、科学家、医师、博导、教授、工程师……记者了解到,从这个小村子长大,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小孩们,一路考研、考博,许多人早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
据韩玉花介绍,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硕士、大学生每逢假期都会回乡,与村里的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指导,为同学们树立了模范。去年,韩玉花趁博士们回老家,专门蒸羊备菜,请博士们聚餐,试试家乡菜,叙叙家乡情。
“我们村的博士们,为家乡争光,我们也为他们自豪。”韩玉花说,希望未来,村里的小孩们继续向他们学习,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