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山市 傲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傲彩科技”)的一处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携带的金属部件上上下下,依次浸入一排溶液池中浸泡,以此完成金属表面处理的阳极氧化工序。
去年12月,傲彩科技进驻小榄镇的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投入生产。3年前,这里还是扎堆的破旧锌铁棚,厂房内部的金属表面处理环节也存在大量污染。如今,全新的产业园能够对表面处理引发的“三废”集中处理,吸引了约40家企业在此安家。
不止这一处园区,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夕,中山全城已成一方投资热土,“工改”腾出的超3.9万亩产业新空间正“多点开花”:738家本土企业借“工改”增资扩产、转型升级,993家新招引企业签约“工改”新园区,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金额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深中通道打开了中山与广州、深圳、东莞等“万亿”级城市的新链接,那么“工改”腾挪的新空间,则为大湾区产业协同提供了新的可能。
●陈少宏
经济创收明显
“工改”拉动近四成工业投资
“工改”所引发的最直接效果,是服务大批中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影响工业投资、农民收入等经济数据。
中山市 捷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捷畅电子”)就是其中一家受益的“工改”企业。此前,捷畅电子曾在临时搭建的锌铁棚下生产,雨天我们时常漏水,遭遇台风天则更是让公司总经理林星星不敢睡觉:“‘山竹’那次台风把我们一个车间的顶棚都吹掉了,很多设备坏了,我们为此还停工了20多天。”
2022年9月,捷畅电子搬进了小榄永宁的“工改”园区,从“内卷”激烈的传统灯饰玻璃行业跨界升级,专攻智能锁钢化玻璃面板业务。全新的流水线上添置了价值1000万元的生产设备,客户数量和订单都比之前增加了100%以上。
“工改”既给有意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添了一把力,也留住了曾无地可拿而计划“逃离”中山的新兴产业。
2016年,从事外贸的卢海洋决定转行实体制造业,来到中山成立了广东思诺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诺得公司”),研发、生产、销售空气污染治理及净化高端产品。在企业上升期需要购地建厂时,卢海洋却因彼时的中山“手无寸土”,一度考虑离开。
2022年,利用 中山市 沙溪镇通过“工改”腾挪出的近30亩土地,思诺得公司终于得以新建园区,并在今年建成投入生产。
传统产业“重生”,新兴产业扎根,“工改”对中山的经济拉动效应明显: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贰、珠三角第壹。今年1—5月,“工改”项目中的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6.8%。
另外,“工改”搅动了一批集体用地长期空租、低效利用的“死水”,集体经济的活力被进一步激活。从完善用地手续、给予补偿到拆旧建新、招商引资,参与“工改”的村集体实现了集体收入的多级跳,很多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据统计,中山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4.6万元人民币,居全省第贰。
产业格局重构
珠江口东岸要素加速涌入中山
深中通道即将通车,“黄金内湾”尤其是临深的土地空间,已是炙手可热的产业资源要素。在中山“工改”项目中,已经能够见到很多深圳等东岸企业的身影。
例如,小榄镇的绩东二智能锁具产业园(二期)总体入驻率已达90%,已入驻45家企业中有13家来自深圳。项目开发方、深圳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介绍,公司调研时发现,很多深圳企业尤其是深圳西部企业更愿来到中山,起因是距离深中通道较近,能够减少通勤时间和用地、用人成本。
并且,樊灼枫还发现:“深圳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本只会把生产线放在中山,但随着两地产业不断融合,很多企业也在计划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山。”
傲彩科技母公司——傲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傲雷集团”)便是如此。傲雷集团合伙人郭志遥介绍,集团目前仍在深圳宝安和东莞长安租用场地,布局分散且租金成本过高,因此决定整体搬迁至中山翠亨新区。待新总部建成后,傲雷集团的深圳研发总部和东莞组装工厂将全部搬迁至翠亨新区,与位于小榄的傲彩科技实现同城互动。
中山市 东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老总何明德有着同样的考虑。他计划,待公司位于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工改”园区建成后,便将企业总部从深圳宝安搬过来,并计划将研发人员也带到中山。
有了新空间,新兴产业在中山开始显现集群效应。
今年5月, 中山市 无人系统及智能 机器人 产业协会揭牌成立, 中山市 飞派 无人机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飞派 无人机 ”)现场与多家深圳 无人机 上下游企业签约,包含电池、轴承、镜头等细分领域。飞派 无人机 老总何钢介绍,未来,这些企业将与哈工大、北理工、武汉理工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部分金融机构,一起进驻位于板芙镇的“工改”项目——国际 无人机 (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园区从空间、技术、金融到产业,已经齐备了。”何钢说。
郭志遥也透露,目前傲雷集团已经和供应链上多家合作企业达成共识,集团新总部建成后,合作企业也会尽快搬迁到中山。
软硬标准持续升级
再造一个产业新中山
除了明显拉动经济创收和带动新一轮产业“洗牌”,“工改”为中山造成的变化,还包含让“中山标准”持续对齐珠江口东岸城市。
一方面,是与产业发展心心相印的硬件标准。
当谈及深中两地在工业厂房建设要求方面的差距时,樊灼枫边笑边感叹:“其实已经没有啥差距了。”
樊灼枫举例,目前中山对新建建筑的光伏设施验收要求进一步提高,粤深·湾区智谷每一栋厂房楼顶铺设的光伏设备都需要至少达到50%的面积占比。“产业园也要根据 海绵城市 的要求来设计。总的而言,中山的建设标准已经很接近深圳了。”
何钢也表示,国际 无人机 (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的容积率已经达到4.0,这基本是国内产业园“天花板”的水平。
据统计,中山全市“工改”项目的容积率已从改造前的0.65提高到3.0以上。
另一方面,是中山服务企业的“软”标准。
“吸引我们落户中山的原因,除了深中通道的交通优势,还有地方政府的优质服务。”明彩智慧(中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明彩智慧”)总裁柯林炎介绍,公司将明彩智慧显示(中山)科技园落户中山坦洲后,购进大量新设备,发生了较大进项税额。对此,中山税务部门帮助企业梳理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合计超3000万元。
并且,中山通过“工改”持续改革体制机制。例如,为了优化“工改”项目的审批流程,中山推动“工改”审批模式经历了压时长、优流程、放事权、信任审、集中批等版本迭代,升级至当前的“5.0版本”,审批效率提升超8倍。
“软硬兼施”,开放自信,中山已经做好准备,高标准、高规格迎接来自珠江口东岸的客人。
新空间,为缔造一个“超级大湾区”,提供了合作的新起点,创造了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腾出了新空间,也即再造了一个新中山。
■数读
重塑产城空间
●“工改”腾挪出超3.9万亩产业新空间
●推动738家本土企业借“工改”增资扩产、转型升级
●993家新招引企业签约“工改”新园区,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金额达16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