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湾财调查 - 三问 -校园贷-问题再现 网贷平台规避难点何在

【大学生】湾财调查 - 三问 -校园贷-问题再现 网贷平台规避难点何在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7-11 21:50:18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大学生】 【借款人】 【校园贷

  结业了,债还在?最近,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采访发现,有受访者反映,自己曾在上大学期间借了网络贷款,滚雪球般的“以贷养贷”让他越借越多,直到结业工作才一次结清。

  监管已先后在2017年和2021年出台相关通知,清除不良“校园贷”,明确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款主体。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的《通知》被行业看作是禁止“校园贷”的信号,许多网络贷款平台已不再向大学生放款。

  焦点问题在于,大部分网络贷款平台未能接入权威学籍数据库,只能加强自有的学生身份识别能力,其中由借款人主动签署的“非学生承诺函”成为争议所在。为此,南都·湾财社策划“校园贷”系列调查,第贰篇报道围绕网络贷款平台识别学生用户的难点、“非学生承诺函”的有效性,和如何满足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发出“三问”。

  一问:网络贷款平台识别学生用户有何难?

  在南都·湾财社接触的曾有“校园贷”经历的受访者中,有受访者是因为想买新手机、新电脑而借贷,有受访者是因为生活费不够而借贷,但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曾陷入“以贷养贷”的模式,借的钱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为了规制“校园贷”乱象,监管早已出手,先后在2017年和2021年出台相关通知。其中,原中国银监会等三部门201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2017年《通知》”)要求整治乱象,暂停网络贷款机构开展校园网络贷款业务;制定正负面清单,明确校园贷市场参与机构。

  2021年则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主体。2021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2021年《通知》”)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的《通知》对行业来说是一个“节点”,许多网络贷款平台已不再向大学生放款。“2017年《通知》出台后,我们会把校园贷业务推荐给金融机构,是合规的。但2021年《通知》被行业看作是禁止校园贷的信号,从那以后我们完全不会碰学生客户。”某助贷机构人士周蕊(化名)说。

  要甄别用户的身份、判断风险等级,网络贷款平台的依据主要是用户的年纪、性别、征信情况等授权信息。一家持牌互联网金融公司人士张俊(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这也是市场上的大多数网络贷款平台采取的行径,“对识别为在校同学的顾客,我们公司严格遵守监管制度,不做营销触达,明确禁止放款。”

  但这仍有可能存在部分“漏网之鱼”。在南都·湾财社记者的采访中,受访者陈杰(化名)就在2021年《通知》后在网络贷款平台上借到款,当时他仍是一名大四在校生。网络贷款平台方回应记者称,在2021年《通知》出台后,有一段时期是过渡期,这时可能会有风控未能识别身世份的个别学生用户。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难点在于,鲜少有互联网金融平台能接入权威的学籍数据库。如何有效识别用户是否为在校大学生,某种水平上是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公司方,我们没有权限去查用户的学籍信息,不是讲我们不愿意去做,而是接口暂不向我们开放。”周蕊表示。

  “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想要介入学生客群,因为合规成本很高,大伙都在努力规避学生用户。凡有可能识别出学生身份或是疑似学生身份的顾客,我们都会直接拒绝放款。但问题在于,我们对客群的职业身份识别能力相对有限。”张俊坦言。

  二问:签署“非学生承诺”是有效手段么?

  在没有接入权威学籍数据库的情景下,网络贷款平台要想规避学生客群,就要想方法设置门槛。一般而言,18周岁到22周岁是上大学的年纪,但也有高中结业就参加工作,或就读三年制大专院校的群体。以年龄段为划分界限,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对23周岁(含)以下的借款人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流程。

  好比,张俊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对23周岁(含)以下的年轻客群设置了更为严格的身份核验流程,需借款人手动点击确认“非学生承诺”选项才能进入核审放款环节。公司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迭代,弹窗变得更严格,需要借款人手动滑动阅读条款,且速度不能过快。

  “非学生承诺函”,这是受访业内人士均提及的核审身份流程重要的一环。北京权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林丽鸿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网络贷款平台是借款合同的提供方,需要尽提示义务。“勾选‘非学生承诺’选项相较于把‘非学生承诺’体现在借款合同中是更加正确的,也能避免因未尽到提示义务而影响格式合同效力。”林丽鸿说。 图片

  某平台需要借款人点击同意“非学生承诺函”。

  但由借款人主动签署或勾选的“非学生承诺函”,真的能有效将学生用户拦截在网络贷款平台外么?以上述受访者陈杰的经历为例,网络贷款平台向记者核对,陈杰在借款前已经签署了“非学生承诺函”,其实他当时仍是大学生身份,平台并未进一步确认这份“非学生承诺函”的真假。

  素喜智研顶级研究员苏筱芮长期关注消费金融领域,她认为,审核借款人身份是放贷机构的风控环节之一,而网络贷款平台增加非学生承诺的签署页面,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有效风控手段,“某种水平上说更像是一种免责声明,其实不能判断贷款申请人是否具有大学生身份。”苏筱芮表示。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让借款人签署“非学生承诺函”的识别手段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想借款的大学生主观上没有如实告知的意愿;另一方面,想将钱贷出去的平台也木有严格审核的积极性。这种识别手段相当于没有。”

  苏筱芮指出,在消费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强化自主风控能力,不得把风控环节外包。另外,在互联网助贷模式逐步深化的环境下,助贷机构应当符合“断直连”相关监管要求,将借款人的信息通过规范方式传输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承担风控的主体责任。

  三问:大学生合理信贷应如何“堵偏门、开正门”?

  网络贷款平台要严格将大学生排除在外,如何识别出学生用户身份成为焦点问题。苏筱芮指出,准确识别大学生身份是各机构制定贷款准入及风控策略的重要内容,应围绕机构的此类需求开展行业层面的信用信息合作,例如可考虑与持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专门对接此类信息,或是通过正规数据交易所等渠道推动学历信息合规共享。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尚未接入权威学籍库前,网络贷款平台可以商酌从技术层面突破局限,“好比,可以利用AI技术对借款人的表现模式、消费习惯等进行研究分析,以识别潜在的学生用户。”

  也有受访专家指出,直接以年龄作为借贷门槛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为例,他们会在实际操作中以年龄为门槛,对大学结业年纪,即23周岁(含)以下的借款人‘一刀切’,不予提供信贷服务。”苏筱芮说。

  当前,部分平台仍存在网络贷款乱象,违规校园贷有可能隐蔽抬头,好比部分助贷平台通过APP、小程序等渠道,为无牌放贷机构引流。“助贷平台是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一些熟悉流量运营的助贷平台,能够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中率先触达金融消费者。”苏筱芮表示,在实践中,由于助贷平台拥有流量话语权,或由一家助贷平台对接多达几十家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所受的约束较弱,存在一定的监察管理真空。

  不过,苏筱芮也表示,此类违规引流近期正经历整顿,主要通过规范应用市场来封堵违规APP。从近年来监管对助贷模式的规范动作来看,在此类合作模式中,持牌金融机构需要承担主体管理责任。

  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除了“堵偏门”,还要“开正门”。其实,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在2021年《通知》中就提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可开发针对性、不同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时间、风险可控的准则,严格限定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强化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董希淼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和学生爸妈,要正视大学生在学习、培训、求职等进程中正确的金融消费需求,理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支持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消费需求,用‘良币’驱逐‘劣币’,‘校园贷’乱象才可能得以根治。”

  对大学生而言,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柏文喜建议,需巩固教育大学生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引导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财务规划知识,培养良好的储蓄和投资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大同学的金融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信贷的危险和责任。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