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每日经济新闻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联合出品的《2024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蓝皮书》即将出版,其中将发布品牌价值靠前的3000家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总榜及行业榜、区域榜。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据此发布“2024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城市榜”(注: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分列)。本期,将集中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上榜企业的品牌价值。
经统计,长江中游城市群上榜企业共有153家,数量较2023年减少了2家;品牌价值的总和为6949.7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了8%。同时,对照其它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上榜企业品牌价值普遍较低,上榜企业平均品牌价值仅为45.42亿元人民币,远低于 京津冀 、长三角等城市群。
知名品牌专家、瞻胜流传开创合伙人庞瑞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与东部长三角地区比,整体差距还很大,核心城市(如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的品牌价值也与上海、杭州等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二是内部不平衡性突出,缺乏足够数量“腰部城市”支撑,后续需要培育更多中坚力量。
武汉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超过2000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群上榜企业共有153家,数量较2023年减少了2家;品牌价值的总和为6949.7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了8%。
首先,从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的城市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聚焦在武汉与长沙,两者分别为2161.22亿元和1892.77亿元;黄石超过南昌,位居第叁,品牌价值为426.18亿元人民币。另外,从第十四名景德镇开始,共有10座城市的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不足100亿元人民币。
其次,从品牌价值的变化来看,在23个上榜城市中,共有19座城市的品牌价值在增长。其中,黄冈和鹰潭实现了上榜企业“零”的突破;宜春和萍乡的同比增长率较高,分别达到了69.83%和42.80%。
最后,从上榜企业数量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上榜企业多聚焦在武汉和长沙,两者分别有42家和37家企业上榜,武汉数量较2023年降低了1家。南昌位于第叁名,数量较2023年降低了3家。从第四名株洲开始,各城市上榜企业数量均不足10家。
18个行业品牌价值增长,商业服务和餐饮实现“零”的突破
分行业来看,医药、装备、汽车、钢铁和通信行业的品牌价值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前五,占比为51.52%。其中,医药行业超过装备行业,品牌价值达到990.07亿元人民币,后者则降至854.23亿元;汽车行业位居第叁,品牌价值为617.27亿元人民币。
从变化角度来审视,在上榜企业涉及的29个行业中,共有18个行业的品牌价值同比增长,其中,商业服务和餐饮行业的品牌价值实现了“零”的突破,贸易和电信行业的品牌价值同比增长率较高,分别达到了66.98%和61.60%。
从上榜企业数量来看,装备、医药、电子和食品行业位居前四,分别达到了21家、20家、16家和11家。从变化角度来审视,共有8个行业上榜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其中,有色金属和贸易行业增长较多,均为2家;共有10个行业上榜企业数量有所减少,其中,装备和农业减少较多,均为2家。
平均品牌价值偏低,应培育头部企业提升影响力
对照其它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上榜企业品牌价值普遍较低。从各城市群上榜企业平均品牌价值来看, 京津冀 城市群为223.20亿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为119.84亿元人民币,长三角城市群为94.68亿元人民币,成渝城市群为92.74亿元人民币。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仅为45.42亿元人民币。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上榜企业中缺少品牌价值方面的先驱者。具体来看,在其它各个城市群中,均有在“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TOP3000”中居前的企业,如长三角的阿里巴巴-SW(HK 09888)、粤港澳大湾区的腾讯控股(HK 00700)等,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上榜企业品牌价值榜首的企业则是 九州通 (SH 600998),其品牌价值未到474.21亿元人民币,未进入“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TOP100”。
庞瑞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与东部长三角地区比,整体差距还很大,核心城市武汉、长沙等省会的品牌价值与上海、杭州等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二是内部不平衡性突出,缺乏足够数量的“腰部城市”支撑,后续需要培养更多中坚力量。
对此,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意义的头部、腰部企业和繁华小微供应链企业,做到“抬头、强腰、补尾”,与东部城市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共生、补位关系,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提升其在品牌价值榜中的排名和影响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城市,则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不应把视角局限于一省一市,共同缔造区域品牌,提升整个城市群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庞瑞表示,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内企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