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直播带货乱象频发。在严监管之下,一些直播带货“套路升级”,部分商家不断打“擦边球”规避监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手段更加隐蔽。(6月13日《工人日报》)
看直播带货时手有多“贱”,踩坑时心就有多“塞”。即便不喜欢网购的我,也有过“惨重”记忆。好比,有人在直播间里卖苹果,看起来相当诱人,激动下单,货到一看,全是果农不要的“货尾”。退吧,相当麻烦;投诉吧,商家“睬你都傻”。这时,就算我真想举报维护权益,又该找谁诉说呢,视频平台?主播所在地管理部门?真是狗抓刺猬——无从下手。就当几十块钱买了一个教训,这却是很值。
直播带货的“水”有多深,投诉的“船”就有多高。硬币的正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硬币的后面,权威数据显示,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5年间增幅高达47.1倍。要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人可能都像我一样,因为怕麻烦而硬生生把投诉举报的激动吞回了肚子。
直播带货势不可挡,在社会发展中饰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对藏身其中的“暗流”——如夸大宣传、假货歪货、价格误导、维护权益困难等需正视。“广告”说直播带货其实不是法外之地,广告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能管,相关行政部门也可以管,关键还要看“疗效”——用户体验咋样。直播带货规范发展,要从这个视角倒推,实行与体量相匹配的监察管理。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