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气象专家提醒 - 热浪来袭 要注意旱涝急转后的洪涝灾害

【京津冀】气象专家提醒 - 热浪来袭 要注意旱涝急转后的洪涝灾害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6-19 13:52:30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京津冀

  中央气象台6月19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6月19日白天,新疆沿天山地区、陕西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北京中东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辽宁中西部和广东中西部、海南岛北部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其中,新疆沿天山地区、陕西中部、河北中南部、北京东南部、天津、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

  这是中央气象台连续十多天的再次高温预警,多地气温已创新高。今年的高温天气为何侵袭得如此早又如此迅猛?为何总体在北方蔓延?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近日专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

  高温从北方先开始,扩展到江淮流域

  6月8日以来,我国高温天气总体在北方蔓延。6月17日开始,高温天气继续发展,高温中心位于 京津冀 一带。中央气象台18日预计,接着的3天, 京津冀 及河南、山东等地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

  许小峰指出,的确近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但不仅限于北方,与往年相比,高温区域已扩展到江淮流域,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受到了高温影响,从旱情来看,黄淮、江淮区域更重一些。

  高温天气为啥从北方先开始?许小峰分析,首先还是我国北方正处于高温季节,初夏时节,辐射增强,温度上升,水汽不足,大气干燥,大陆干暖气团稳定覆盖在我国北方上空,几乎每年这个时期都会出现阶段性、区域性高温。

  高温会造成全面的问题,如已经发生的大范围干旱。6月8日-16日,华北、黄淮出现第壹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发生时间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华北、黄淮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6月17日,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江淮大部和湖北南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湖北东部等地有特旱。

  可是,许小峰提醒,高温与干旱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例如说高温入夏后才发生,而入春以来,在河南、江淮、黄淮等地区就持续少雨,干旱就逐渐启动了。

  今年高温天气的范畴和强度不正常

  许小峰表示,今年高温的主要特点就是范围很大,“今年高温的确从强度、范围上都和往年有明显不同,范围扩大,极端性强,属于异常气候了,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明显不是正常的。造成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一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二是大范围海温偏暖等原因的影响,如印度洋海温就持续偏高,也包含厄尔尼诺现象的遗留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的年度报告称,在温室污染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共同作用下,地球可能在未来五年内第壹次突破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的临界点。不妥的发展模式,过多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

  当然,这种极端气候是全球性的,5月以来,南亚多地高温天气频发,印度新德里连续多日最高气温在45℃上下,28日达到49.9℃,达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中部地区高温日数超过25天,久鲁(50.5℃)、根加纳格尔(49.4℃)、多尔顿根杰(47.7℃)等多个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高温造成当地用水和用电紧张,并诱发与炎热相关的疾病,据统计,印度因炎热去世人数已提高至211人。

  根据IPCC评估报告的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端天气气候增多,这是符合现今全球天气气候的总体发生情况的。出现极端高温仅是极端气候的一方面,另外还有极端暴雨及寒冷天气等极端天气。我国今年已出现过很多极端天气,南方从入春以来出现了连续性极端强降雨,如广东的降雨量超历史极值;今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还出现了冰冻天气,对交通造成很大影响。还包含强风、强对流天气等。

  许小峰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基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落实《巴黎协定》,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下来,尽快实现双碳目标,这应是全球和中国共同的努力方向。当然,减排不是短时间的事,需要长期的努力,目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是现实,需要同时在防灾减灾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和应对眼前的紧迫问题。

  旱情近期会有所缓解,但要谨防旱涝急转后的洪涝灾害

  许小峰谈到,根据气象部门最近的分析预报,旱情近期会有所缓解。黄淮南部、江淮、江汉等地会有强降雨出现,降雨对缓解气象干旱有利,但要谨防局部地区降水强度强,可能发生旱涝急转。

  的确,南方多地已经遭受连续性较强降水天气过程。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

  许小峰指出,河南北部、山东等气象干旱区降雨量较小,干旱仍将持续,并随同阶段性高温天气。预计7月,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气象干旱将得到缓和或缓解,部分地区需要警惕旱涝急转,抗旱防汛两手抓;华北东南部、黄淮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持续高温过程,高温灾害风险高。

  应对高温是一方面,还要能应对高温造成的连锁反应,好比农业上干旱造成的水土流失,旱涝急转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应对部门应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好比,用电部门要提前准备高温引发的用电紧张;医疗机构相关诊室和药品也要有所预备;农业部门提前预备高温环境农作物供水问题。

  许小峰提醒,气象预报还不能提前精准判断极端天气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需要实时跟进监测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更关键的是,应把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注意传导到全社会,其它行业也要迅速联动,努力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过去的灾害不能白白发生,要不断从过去的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出现了的气候灾害不能总是反复再来。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津膜科技】  【京津冀】  【膜材料】  【母基金】  【拟投资】  【2025】  【消费券】  【火力全开】  【2024】  【无事不扰】  【环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