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夷
一路迅猛发展的微短剧,如今似乎走到命运分岔路口。本月起,“最严短剧新规”落地生效,微短剧需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平台相应的上线备案号,不然不得上网流传。
当下,微短剧方兴未已,令人又爱又怕。作品方面,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穿越到霸总短剧里当护士》等精品佳作,也有霸总系列、娇妻系列、后妈系列等套路爽剧,水平鱼龙混杂,很多制作质量堪忧;商业模式上,随着用户黏性快速增长,诱导老年人充值等乱象频生,屡屡成为消费维护权益舆情热点。培育良好业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顺应市场规律,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不辜负广大受众期待。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政策引导和规范加强,微短剧从规模化、同质化走向主流化、多元化的态势越发明显。2022年国家 广电 总局就曾出台文件,对微短剧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诸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并在尔后开启常态化治理模式。此次新规,将微短剧的审核方式确定为“分类分层审核”,即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 广电 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 广电 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它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平台内容管理的职责,厘清了行业、属地、平台的权责界限,有益于压实各方责任,是细化监管举措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时,“优供给”的正向激励,也正在牵引带动微短剧开脱“野蛮生长”,进入供需良性循环。各方布局、推广“微短剧+政务”“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科普”之下,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作品进入人们视野。例如,今年1月,国家 广电 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就涌现了《我等海风拥抱你》《温度》等一批优秀作品,巧妙地将作品内容与地方特色进行结合,打开了微短剧在娱乐属性之外的更大空间、更多可能。
甭管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微短剧中都蕴含着大能量。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65%;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人民币。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移动端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超3小时,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面对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务必同时用好资本力量和监管机制,顺水推舟推动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
“强监管”其实不是“踩刹车”,而旨在推动高流量向高质量转变,让精彩短剧脱颖而出,让粗制滥造成为过去。